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族群”与“民族”概念和翻译的讨论(3)

2013-10-31 01:52
导读:高是有益的,对更清楚理解和准确使用也是有帮助的。 [1]纳日碧力戈: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J].世界,2000,(1) [2]阮西湖:关于术语“族群”[J]
高是有益的,对更清楚理解和准确使用也是有帮助的。

 


[1] 纳日碧力戈: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J].世界,2000,(1)
[2] 阮西湖:关于术语“族群”[J].世界民族,1998,(2)
[3] 陈  烨:族群、民族与中国的民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
[4] 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科学版),2004,(3)
[5] 石奕龙: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J].世界民族,1999,(4)
[6]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7] 范  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和“民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 马  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 翟胜德:“民族”译谈[J].世界民族,1999,(2)
[10] 郝 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 张海洋:浅论中国的多样性,族群认同与跨文化传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