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土地·血缘·共有观——兼论中国人的公私观(3)

2013-11-22 01:03
导读:,现实生活永远比礼法丰富复杂得多。在实际生活中通行的则是一种变通的公私观及评判标准--一种将私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之中,公私杂糅,公私兼顾,
,现实生活永远比礼法丰富复杂得多。在实际生活中通行的则是一种变通的公私观及评判标准--一种将私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之中,公私杂糅,公私兼顾,亦公亦私的共有实践理性。中国自古提倡寡欲而非禁欲,孟子早就承认"食色性也",但在这样一个生存中--即使为满足个人正常的生存需求,也必需先通过谋取群体利益后方能获得,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先公后私或假公济私的"曲线谋私"人生。人们通常以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圈子作为评判公与私的尺度。对任何一个圈子中人来说,圈子中人的共同利益就"公",违背了这一共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就是"私"。但因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中,圈子又有大有小,而且还要发生变化。所以,公与私就具有了需时时把握与权衡的相对性。

    以皇帝为例,他本应以天下为家,但因他同时又兼任着皇族父家长的职责,所以,对他个人而言,"父子之爱本是公"[9],君臣之爱亦是公,爱民若子更是公。但这"三公"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即"共")有大小之别,公的性质或程度也有高低之分;小圈之共(也就是"小公")与个人私利联系密切,自然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但相对于君臣之爱,父子之爱即为私,如过分纵私爱,臣属便会离心离德,使他成为闭目塞听的孤家寡人;相对君民之爱,君臣之爱又为私,故不能纵宠臣以侵民利,否则"载舟之水亦能覆舟"。于是,便迫使他不得不像走钢丝般地,时时事事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努力做到公、平、正。然而难办的是,他毕竟也是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这样那样的私心、弱点和短处的人,加之世事多变、千头万绪,人心难测、千奇百怪,平心而论,将天大的一副担子加在他一人的肩上,要他言必信,行必果,可能吗?更何况,除了少数从底层一路奋斗上去的开国皇帝,他们大多都是从小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或昏聩无能的傀儡,实权常常掌握在皇族、外戚、宦官、首辅等集团的手中,他充其量不过是个在政治集团之间、政治集团与子民百姓之间、以及其他各种对立势力之间,权衡利弊、调和矛盾、避免冲突的中间人罢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同样,那些依靠家族、宗族、乡族全力扶助和同年、同乡、同僚尽力提携而步入宦海的官吏们,"一人得道"之后,不但要"鸡犬升天"地报答血缘亲族之恩,更要煞费苦心地经营和扩展他们的官场势力网,否则便会前功尽弃。所以,在他们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表象背后,也依然是个勉为其难、兢兢业业地走钢丝的杂技演员。

    等而下之的其他各级父家长,也大抵如此。

    正是在这种生存状态和约定俗成的生存规则下,讲求实际的孔夫子才提倡中庸,并将中庸视为"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8]所谓"中庸"就是:既不是大公无私,也不是自私自利,更不是绝对的均平与平等,而是一个在相对封闭而又资源有限的生存环境中,不得不遵循的均衡之术--一种为顾全大局而不得不把握"度"的,一种为长久生存而不得不保持的动态平衡。水至清则无鱼,水过浊亦无鱼。说到底,人生在世,一名一利耳。无论是为名垂青史而严于律已的清政廉洁,还是为此生奢靡而放纵自己的贪污腐化,只要出于一己之私,都必将对群体的整体利益与长久生存无益。而绝对的平均--利益均分或各打五十大板,两边谁也不得罪,则叫作"乡愿",同样都不是中庸之道。对于一个担着血缘与拟血缘群体两大担子走钢丝的父家长来说,他必须真正本着为双重群体利益着想的"公"、"平"、"正"之心,随时随地地从大局出发,做通盘的考察与权衡,并能真正做到"补不足而损有余",方能保持大体上的动态均衡。所以"治大国"才"如烹小鲜",需时时处处小心谨慎,以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像这样"公私兼顾",才是"至德"之人。

    然而,鉴于自古忠孝难两全、公私难兼顾,早就感叹这种至德"民鲜久矣!"其实,皇帝与官吏更"鲜久矣",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真正做到中庸治家治国的,有几人?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但中庸之道乃是中国特有的共有观的哲学核心,则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陈奕麟:《重新思考Lineage Theory与中国》。《汉学研究》,民国73年,第2巻,第2期。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徐建辉:《全新世暖期与黄河中游的史前文明》。《科学时报》,1997-7-16~17。
    [4]参阅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大学》。
    [7](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8]《论语·》
    [9](宋)程颐:《河南程子遗书》。
上一篇:理性与实践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