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藏文白话报》的在藏发现及新闻史学价值(2)

2014-02-08 01:36
导读:有特色。本期二则广告原文并不长:“广告之广告一$自前年反正以来,商务停滞,现在大局渐定,所有蒙古、新疆、西藏贸易需要必多凡西帮、津帮、湘
有特色。本期二则广告原文并不长:“广告之广告一 $ 自前年反正以来,商务停滞,现在大局渐定,所有蒙古、新疆、西藏贸易需要必多凡西帮、津帮、湘帮、川帮及其他各商,往各边地行商愿登告白者,于本报奉赠期内,概不收费。或内地各种贸易,愿以蒙、回、藏文登告白者,本处代为,亦不取费。广告之广告二:现在五族大同,凡内地人可往各边地贸易,蒙、回、藏人民亦可向二十二行省贸易,彼此均极欢迎。如蒙、回、藏人民愿来内地贸易者,所登告白概不收费。”此可谓“广告”的“广告”,意在引导内地人到疆做生意,边疆少数也可以到内地做生意,既免收刊登费,也免收翻译费,诚恳之心可鉴,体现了编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注和民族平等的理念。此外,广告应与本刊的免费赠送机制亦有关联。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被视为近代报刊四大要素的“论说”、“”、“副刊”与“广告”,虽在《藏文白话报》中均有排列,但各自比重与今所流行者大有区别。在此,“论说”最被看重,“新闻”和“副刊”尤其是本应成为报刊主体的“新闻”并未摆到应有位置。广告虽有特色,但引导多于商业利益,免费刊登则说明此时的广告并未实现商品化。这虽与现代报刊业的宗旨和游戏规则大相径庭,但也体现了此时报刊的状况,表明《藏文白话报》的、政策功能远远大于信息沟通功能。
 
  (二)宣传意味浓厚,政治色彩鲜明。《藏文白话报》发刊词中指出:“蒙回藏之于汉满,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优秀贵族”,创造了灿烂,而近代以来的落后,“实由数千年墨守君主专制之政体。”由于种种原因,发生在不同民族间的争斗,“其结局无论孰优,孰劣,孰胜,孰负,约而言之,自相残贼而已。而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蒙、回、藏享受权利与汉、满平等”,“我四万万同胞,一德一心,尊重国权,崇尚人道,新邦缔造。”“本报发刊其用意以中华民国优待蒙、回、藏,与以前君主专制时代不同;蒙、藏事务局优待蒙、回、藏,与以前理藩部时代不同,取其施令公布周知,免致传闻失实,且冀蒙、回、藏同胞,以中华国民为前提,合力并进,岂不懿欤”。在此,编者表明了办刊的政治基础是确认蒙、回、藏满、汉五族同为黄帝子孙,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国家统一、民族平等的实现。同时,规定了办报的宗旨是公告民国的政策法令,推动各族同胞齐心协力,共建中华民国。可见,《藏文白话报》对政治功能的强调远胜于新闻报道功能,这种定位不仅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重视政论传统的体现,同时为自己确定了“政治报刊”的基调。它的特色、价值与缺憾皆缘于此。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藏文白话报》的栏目设置与内容也充分证明了这种判断。在本期的七个栏目中,除“小说”以外图书”是介绍蒙回藏王公等爵图章,“法令”是临时大总统令,“论说”为谈民族问题的社论,“要闻”载印花税法,“文牍”刊西藏旅京同乡会给蒙、藏事务局的呈文,“遗补”为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即使广告,也是在宣传有关民族政策方面的内容。看来,对有关政策的宣传成为本期报纸的主要内容。它的政治色彩远比新闻色彩更为鲜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藏文白话报》更像民国政策所属民族事务机构—— 蒙藏事务局的“政务公报”。在当时极为闭塞,且对中央政府相关政策所知甚少,甚至有误解的情况下,可以想见,僧俗官员看到如此明确传达治国治藏政策的报纸,心中有多么兴奋。《藏文白话报》总纂徐敬熙称:该报“发刊以来,边陲各界大受欢迎。刊发请益之文电络绎不绝于道,益坚边氓内乡之心”。边境安定与民族团结,“其文字收功,远轶于武力”。时北京《新中国报》报道,《藏文白话报》邮寄至四川西部,转发到喇嘛庙和当地头人。喇嘛在阅读之后视之为“神奇世宝”,不仅读给大家听,还供奉殿中,影响力还扩大到民间。地方官员还逐级向蒙藏事务局呈文,要求“中央添赏数分以备观览”,并获得了批准。显见《藏文白话报》的宣传功能与特定读者对象的阅读需求达到了一致,效果良好。
        
  (三)藏、汉双语印刷,利于藏、汉读者阅读,大大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不仅藏族同胞可读,不通藏文,但关注西藏事务。熟悉汉文的其他民族读者亦可读。汉文在先,藏文在后,所有内容均译自汉文。既体现对藏的尊重,表明该刊的指向性,又反映出作为全国通用语的现实,显示了民族平等的观念。汉语部分采用浅显文言文,文不加点,但粗识文墨者便可以断句、理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
  《藏文白话报》无可掩饰地保留了中国近代报刊向现代报刊过渡的痕迹。它虽称为“报”,分设栏目,具备了“论说”、“新闻”、“副刊”、“广告”等四大要素,但真正的新闻报道几近于无,作为现代新闻本质的信息沟通功能远远未能发挥出来;在装订形式上,依然采用册页式,且装订线在上端,还没有转化到单张“新闻纸”的基本形式上来,更像一本杂志;不署主编名称,更无责任编辑姓名。除政府法令外,个人或集体作者的文章、作品如社论《辩惑》、小说《合力原理》等亦无著者姓名、称谓。无版权页。无主办单位名称。版权、著作权归属不明确;无定价,免费赠送,不具备商品特征而未进入;栏目分类有重复交叉现象;不设总页码,只在栏目内编出页码,缺乏总体感,如此等等。反映了它作为新闻媒体的自身缺陷,但同时也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具有新闻史研究的特殊价值。
   
  在西藏自治区馆看到的《藏文白话报》,虽不是该报在全国的最早发现,亦非惟一实物存在,但却是该报在西藏的首次发现,有着特别的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价值。它至少说明《藏文白话报》并不仅仅收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它对西藏的经济发展产生过直接影响,并成为西藏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红水河稻作文化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