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5)
2014-02-19 01:32
导读:辨伪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促进辨伪学发展提高的催化剂。这一时期辨伪理论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这一时期辨伪理论研
辨伪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促进辨伪学发展提高的催化剂。这一时期辨伪理论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这一时期辨伪理论研究涉及面广,包括对辨伪学的概念,辨伪的范围、意义、任务、方法,作伪的原因及伪书的价值,甚至辨伪的心态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出了不少高质量成果。如荣孟源《史料和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就有相当多的篇幅探讨史料辨伪问题。作者认为不仅文字史料,而且实物史料、口碑史料都有作伪问题。鉴别史料真伪要继承前人的传统,汲取其精华,提高辨伪能力。鉴别史料真伪首先要考察其来源,即考察其原始出处和保存、流传过程;其次要考察史料的制作原料和技术。因为在原料和技术上,一时一地各有特点,许多伪品都有可能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露出马脚来。他还提出可以从史料装帧和外观形式上去考察是否合乎当时的制度、印章、字体、文体等情况。对于一时难以辨明真伪的史料,他提出采取“多闻阙疑”的态度,不要遽下结论。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史料有“真却是伪”、“伪反是真”、“真伪杂糅”三种特殊情况。如“真却是伪”,是指一些以虚伪态度炮制出来的官样文章。如魏晋南北朝历次禅让的书、表,一些不学无术的君主由文人代笔写成的诏诰,袁世凯准备称帝时“公民团”的上书“请愿”等等。从文献上看是真的,但实质上是假的,不能用作真实史料。再如“伪反是真”,是指一些表面上看来是伪文献,但在历史上却起到真作用或记载事实却是真的。如武昌起义时有托名孙中山的布告,虽属伪托,却能达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作为革命文献则是真实的。这种充满辩证法的分析,给辨伪很大启示。
有关辨伪理论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姜亮夫《古籍辨伪私议》(《学术月刊》1983年第6期),杜凯、 佟镇恺《古籍中伪书的辨识》(《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洪湛侯《古籍的考辨》(《文献》1982 年第12辑),施天侔《论辨伪》(《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陈漱渝《作伪和辨伪》(《求是》1988年第5期), 崔文印《伪书与伪本》(《书品》1989年第4期), 牟玉亭《古书作伪原因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3期), 汤志钧《经史纠误和辩明真伪》(《史林》1996年第3期),等等。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五)辨伪手段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辨伪方法的最大进步是开始运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且效果明显。以90年代初对《坎曼尔诗笺》的辨伪为例。《坎曼尔诗笺》在70年代曾轰动一时,据称出土于新疆婼羌县米兰古城遗址,署名“回纥·坎曼尔”,有唐元和十年(815 年)自作诗三首及他在元和十五年(820年)抄的唐代名诗《卖炭翁》等。 由于这些诗作是唐诗最早的手迹,其内容又具有浓烈的阶级斗争意识,因而在“文革”中大出风头,特别是史学大师郭沫若发表了《〈坎曼尔诗签〉试探》(《文物》1972年第2期)一文,不仅肯定它为唐代文物,而且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是一件古今罕有的“无价之宝”。大师一锤定音,《诗笺》身价百倍,举凡涉及唐诗、的书籍、辞典,几乎无一不拨出篇幅予以宣传,甚至还曾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90年代初,杨镰发表《〈坎曼尔诗笺〉辨伪》(《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一文。 他通过精心考辨,艰苦,反复取证,终于戳穿了其作伪真相。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郭沫若文章发表之时,有学者如张政烺就曾对郭文提出异议。其中一个理由是《诗笺》中的一些词语如“东家”等是否在唐代已有,如有,是否是“财主”之意。但那时要用人工查询《全唐诗》谈何容易。而当杨镰辨伪之时,
中国科学院室早已将《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输入了计算机。因此,杨镰将有疑问的词语“李杜”、“诗坛”、“欣赏”、“东家”等在计算机中进行检索,为《诗笺》真相大白提供了有力证据。
(六)找准学科体系的位置
中国文献辨伪学自本世纪初虽然已基本构建起来,但真正找准自己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还是80年代的事。杨昶在《张舜徽先生辨伪学成就述略》(《华中师大学报》1997年专刊)中认为,这一功劳当属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该文说,梁启超虽然“归纳了辨伪工作的一些理论问题,但在学科上不曾将辨伪的理论与实践归属于某一学问范畴”,而“八十年代初,舜徽先生撰成文献学开山之作《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首次拟定了中国文献学理论的基本构架。书中辟专章研讨辨伪学的诸问题,正式将辨伪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文献学体系。自此以后,不断有多种名称的文献学著作问世,诸书虽在体例、章节上各有异同,但都无一例外地设有‘辨伪’一目,可见舜徽先生有登高一呼,学者认同的魅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查近年出版的各类文献学专著、教材,如吴枫《
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7年版),张家潘等主编的《中国
历史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杨燕起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张大可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 洪湛侯著《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等等,都设有“辨伪”或“辨伪学”一目。孙钦善在《中国古文献学史》“绪言”中也指出:“古文献学本身又有许多分支,诸如注解、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编纂等,可见它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他也是把辨伪作为文献学分支学科来对待。在此书中,孙钦善系统论述了著名辨伪学家如刘知几、欧阳修、朱熹、胡应麟、阎若璩、姚际恒、崔述等的辨伪成就,对各代辨伪特点作了精辟分析。如他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伪甚于辨伪。至隋及初唐,则信伪甚于辨伪”,“时至中唐,独立思考,质疑辨伪的风气才逐步展开”,“唐代中后期的辨伪,揭开了文献辨伪学在宋代更加广泛、深入发展的序幕”。这些看法,都很有见地。最近,又出了辨伪类新著。如邓瑞全等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杨绪敏著的《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文献辨伪学已成为全国不少高校中文、历史、图书情报等系开设文献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文献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重要课程。有的高校,如西南师大就为中国古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古籍辨伪”课程多年。有的高校,如华中师大还编写了《辨伪学讲义》(杨昶编写,收入《知识指要》一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这说明在培养辨伪人才上已开始重视学科建设。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自成系统的台港文献辨伪
自50年代以来,台、港的典籍文献辨伪,因历史的原因而自成系统地发展着,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辨伪成果。
纵观的文献辨伪研究成果,不少是围绕历史上有真伪争议的典籍进行深入的辨伪考证。如对《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的辨伪,自50年代起持久不衰,不仅有对全书的辨伪,也有对某些篇章的辨伪。如罗锦堂《尚书伪孔传辨》(《大陆杂志》17卷12期,1958年12月),屈万里《〈尚书〉中不可尽信的》(台湾《新时代》1 卷3 期, 1961年3月),尚逵斋《尚书金縢之谜》(《建设》10卷3期,1961年8月),毛宽伟《尚书金縢疑辨》(《达德学刊》2期,1964年1月),于大成《谈伪古文尚书》(台湾《新生报》1968年7月30日),朱门《古文尚书真伪之辨》(《台湾日报》1971年2月28 日),周凤五《伪古文尚书问题重探》(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1974年,屈万里),庄雅州《大禹谟辨伪》(《孔孟月刊》17 卷2期,1978 年10 月), 许锬辉《伪古文泰誓疏证》(《木铎》8 期,1979年12月),朱廷献《泰誓真伪辨》(《孔孟月刊》19卷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