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轴(2)
2014-04-05 01:00
导读:2、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人科的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与尊严,以人的发展为
2、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人科的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与尊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讲,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为了应试而教”的束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主体意识。然而现实怎样?一个学家对150个孩子进行: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150个答案完全一样——“找父母亲”。长期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丢掉了太多太多的个性!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人和人一样则是世界的灾难。人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的教育往往与生活中多样化的人相对立:统一的教室、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课本、统一的教师、统一的教法、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试卷和答案甚至统一的
服装。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统一、这么多一元呢?
法国18世纪的教育家、家、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顺序,就会造成果实早熟,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没有自由可言,而自由在卢梭看来“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家马斯洛·罗杰斯·库姆弘扬“尊重人性”的精神。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人的自尊心,帮助每个人充分地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激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朋友。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真情、信任和期待,可以使“差生”变为优等生。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当今以人才竞争为焦点,身处这一时代的教师,更应以学生为贵。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启迪自觉意识、弘扬自主精神、培养自省能力、造成自为行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益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3、教师要以增强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底蕴为宗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教育理念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不仅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生学习方式,还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从而培养了学生屈从、自卑甚至奴性的性格,以致于造成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学生应听从老师的教诲,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如此,师生间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探讨科学知识。
我们必须改变品德学科的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探究的精神。教师可以创设大量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归纳,变学生由听客为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意识、创造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挥。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另外,还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辩论会、系列讲座,包括设计一些有人文精神倾向的题目等作为对学生的测试或训练,从而实现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由传统的目标教育变为过程教育,最终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4、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抓住切入点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品德课,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1)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材中“走进中学”、“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是探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人文教育的体现,是为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逐步树立的理想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讲授初二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内容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活动又是一种人文活动。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处于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我国最缺少的资源是什么?答曰:信用。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是一个人、一个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叩开社会大门的通行证。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史记·季布列传》也记载:楚汉名将季布以不轻然诺、严守信义,为世人称道,故有“一诺千金”的美誉。即便是过去的商人,也常在店堂里高悬“童叟无欺”、“真不二价”的招牌,以示承诺。不少人视信誉为生命,将之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
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的现象,这些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上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
要精心筛选体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嫦娥一号”卫星已成功绕月飞行,经历了最初成功时一刹那的喜悦之后,人们的心情渐渐平复。信息时代各项数据手到擒来,现阶段,如果大众对“嫦娥”还有何关注,简单的科技指标可能已不满足,而要站在人文立场上,进行意义探询了:探月成功会改变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国际地位,给人们带来具有无限商机的前景,从“太空”到“建立月球基地”,商机几乎成了航天的沸点。
通过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飞行相关报道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指出对我国而言,这是科技进步的又一次飞跃。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尽自己所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从而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内容,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用对学生的心灵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的崇高人文情怀和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托起我们伟大祖国在新世纪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