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3)

2014-04-12 01:07
导读:美国的真谛是“变化”,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并且不断创新,小到个人 服装 各异、家居和各

  美国的真谛是“变化”,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并且不断创新,小到个人服装各异、家居和各具风格,大到科技创新,无不体现变化的真谛。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动方面,如地域、职业及地位等方面的流动,这种变化过程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财富,更多的闲暇。变化这种价值观与海洋文化和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海洋文化就是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个性解放,这个过程本身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七)从时间观看中西方价值观念
  在时间观念上,中华文化是环式的、向后的,而是线式的、向前的。西方文化着眼于未来,强调向前看,认为时间去而不返。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说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是没有出路的,而且他们对目前也不是十分在意,尽管眼下生活很幸福,但他们相信未来会更幸福。由于这种取向,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尊老敬师。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更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和文化传统。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过去的所作所为往往成为衡量今天人们所作所为的标准。循规蹈矩已成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中国人虽然也叹息“岁月不待人”,然而昼夜更迭、季节交替的环式时间观使中国人在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是一种主要倾向。人们对“时过境迁”有准备,并慢慢地期待着“时来运转”。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总之,中国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追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因此不同国家和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但是,价值观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总习惯于用本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判断,排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导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及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 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Canifom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89.
  [2]Myron W.Lustig.Value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t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Wadsworth.Inc.1988.
  [3]陈桂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4]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
  [5]顾嘉祖.与文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李听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形成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J].青岛远洋员学院学报,2004,(4).
  [9]深圳大学中国所.中国文化与[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6:1-15.

中国大学排名


  [10]宋莉.跨文化交际学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大学出版社,2004.
  [11]王娟.中西文化群己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33-34.
  [12]许果,梅林.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渔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双月刊),2002,(12).
  [13]于桂敏,王鲍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上一篇:打造布洛陀文化品牌及其产业推进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