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之二)(3)

2014-05-07 02:50
导读:济结构》( 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2年)、林金树等《中国明代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毛佩琦《中国通史》明史卷(山西出版社,1996年)、谢国
济结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林金树等《中国明代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毛佩琦《中国通史》明史卷(山西出版社,1996年)、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中下三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等著作,从总体上把握了明代经济与社会所达到的新水平。

  区域史方面,从综合或专题的角度,对几乎所有的省区分别进行了考察,其中关于江南、徽州、东北、广东等地区的考察成果尤多。关于江南,研究的侧重点是经济与社会,论述的范围以整个江南地区或其中更小的地区为对象,出版有钱杭与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罗仑等《苏州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苏州博物馆等《明清苏州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洪焕椿《明清苏州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等著作,以及李伯重、林金树、陈忠平、郑志章、朱子彦、刘秀生、范金民、夏维中、王守稼、缪振鹏、沙郑军、汪维真、牛建强、陈学文、蒋兆成等撰写的论文。关于徽州,主要是围绕五六十年代发现的这一地区的文书契约来研究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文书契约本身的构成、分类等,研究相当深入。出版有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周绍泉与赵华富《’95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年)、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1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王钰欣与周绍泉《徽州千年契约文书》(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1年)等著作,以及刘重日、曹贵林、栾成显、张雪慧、陈柯云、彭超、刘和惠、刘淼、郑力民、王世华等撰写的有关论文。关于东北,除了继续研究以前即受重视的中央政府对其管辖及女真人、满族的兴起等课题外,对军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等也广泛地开展研究,形成全面深入的研究态势。出版有李健才《明代东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杨旸等《中国的东北社会(十四——十七世纪)》(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杨旸等《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杨旸《明代辽东都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等著作,以及郑天挺、姜守鹏、从佩远等撰写的有关论文。关于广东,出版有广东历史学会《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明清广东省社会经济研究会《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和《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出版社,1992年)等著作,以及李华、李龙潜、叶显恩、谭棣华、黄启臣、蒋祖缘、邓开颂、冼剑民、刘志伟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研究的着力点在于经济与社会。关于其他地区,有傅衣凌等《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杨彦杰《荷据时代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著作,及郑振满、曾玲、林仁川、韩振华、李金明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研究福建和台湾地方史上的一些问题;粟冠昌、龚维玲、覃延欢、张雪慧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研究广西和海南岛地方史上的一些问题;吴宜德《江右王学与明中后期江西教育发展》(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等著作,以及高铭群、张国雄、张家炎、梅莉、施正康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研究江西及湖广地方史上的一些问题;姜守鹏《明清北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朱亚非《山东通史》明清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等著作,及从翰香、张岗、陈冬生、李令福、王兴亚、张正明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研究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地方史上的一些问题;王致中与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89年)、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及田培栋、杜常顺、田卫疆、唐景绅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研究西北地区地方史上的一些问题;陈世松《四川通史》第5 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及潘洪钢、刘如仲、罗康隆、翁家烈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研究西南地区地方史上的一些问题。此时区域史研究的兴盛,一是由于学者们认识到只有做好各省区的研究,才能搞好对幅员辽阔的整个中国历史的综合性研究;二是由于80年代后兴起的全国性新编地方志热潮的推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城镇方面,研究之盛也超越以往任何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成了研究江南城镇,特别是江南市镇的热潮。关于江南市镇,出版有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和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两部专著,以及何荣昌、王家范、陈忠平、蒋兆成、林绍明、吴仁安、朱子彦、范金民、夏维中、张华、任道斌等撰写的一系列论文,从总体或个案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空间布局、市场网络、风尚、历史影响等。关于江南城市,王家范、陈学文、洪焕椿、傅崇兰等发表了研究苏州、杭州颇有价值的论文。关于北京和南京,出版有贺树德《北京通史》第6卷(中国书店,1994年)、 孙健《北京古代经济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等专著,以及李洵、李晟文、韩大成、范金民、陈忠平、周志斌等撰写的有关论文。关于长江以北运河沿岸城镇,出版有郭蕴静等《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南炳文等《天津古代人物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以及杨正泰、王振忠、许檀、毛佩琦、林纯业等撰写的有关论文。关于山东、河南、湖广、江西、两广及西北地区的城镇,出版有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以及顾朝林、王瑞平、陈关龙、宋平安、肖放、刘志伟、蒋祖缘、黄滨、王致中、魏丽英、肖遥、岱宗等撰写的有关论文。此外,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两书,是综合研究明代城市的力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关系方面,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属填补空白之作,学术上和实践上皆意义颇大。这些成果包括陈家其、龚胜生、邹逸麟、曾玲、周翔鹤、陈国生等撰写的关于若干地区(如太湖流域、湘鄂赣、福建)生产、手生产、用兵打仗、人才成长等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和影响的论文,以及暴鸿昌、胡凡、张国雄、梁四宝、王守春等撰写的关于若干地区(如长江中上游、北部边境)不注意生态平衡的开发活动给人类自身带来恶果的论文。

  国内方面,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关于女真和满族,出版有孙进己等《女真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李洵与薛虹《清朝全史》第一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刘小萌《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董万仑《清肇祖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阎崇年《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和《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滕绍箴《努
上一篇:讀楚竹書《内豊》篇箚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