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我国传统尊老文化的表现\变迁及影响(2)

2014-06-26 01:05
导读:(二)中国传统尊老的衰弱 基于自然情感的尊老,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片面化和绝对化。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后,中国进入阶级,但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

  (二)中国传统尊老的衰弱
  基于自然情感的尊老,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片面化和绝对化。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后,中国进入阶级,但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之上,以“孝”为特征的尊老不仅被当作调节父子关系的规范,而且成了维护社会关系的普遍行为准则和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家国一体的结构,又导致了忠孝一体的出现。东汉明帝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出现了君、父、夫与臣、子、妇的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尊老一步步走向了片面化和绝对化,尊老变成了遵老,从而走向了衰弱。近代以来的一系列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文化大革命都对尊老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尊老的思想丧失了很多。
  改革开放的实施和的引入对尊老文化的冲击更是前所未有的。经济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家庭成员的经济有了很大的独立性,在生活开支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老人被视为负担。另外,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老人的技能经验差不多已过时,这必然会带来农村尊老文化的弱化。改革开放还带来人们对私人利益的突出重视,族规家法的影响相当微弱甚至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公民的个人价值给予一定的承认,使子女不再依附于父母,这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进而老人失去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也失去对子女的人身、就业、婚姻控制权,老人的家庭权威丧失。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的情况下,老人产生沉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导致家庭代际之间沟通的困难和冲突的增多。
  (三)传统尊老文化对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现实影响
  我国是大国,历经变迁的传统尊老文化对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现实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传统养老模式“扬弃”,必然受传统尊老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社会里,传统尊老文化的核心——孝观念在传统社会里被绝对化、宗教化,强调父亲为子纲,“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这种经过数千年沉积的形成的传统尊老文化理念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有所弱化,但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亡。孝道的实质是互助互惠、父慈子孝。现代孝的变革之一是孝道已不再是单一纬度的伦理关系,而是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经济交换的内容。因此,在我国农村建立现代养老制度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必须考虑我国具体的文化背景及其变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一,要批判继承其传统尊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传统尊老文化是将个人养老行为纳入规范性养老行为之中,也就是说,个人养老行为受制于社会养老行为(指当时公认的养老行为规范)。这种因素可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和保证儿女的养老行为。在社会舆论较强的约束力下,特别是在受影响较深的农村,子女不赡养孝敬老人会受到他人的指责,背上不孝罪名,他们至少要尽儿女的义务。这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生活安度晚年。另一方面,人们长期形成的老来有儿养的观念使人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人认为参加社会养老是不光彩的,是儿女不孝,会给儿女丢脸,是家势衰弱的表现,即使子女不孝不敬生活不如意,也要顾全面子委屈自己,不求助其他供养方式养老。这样就可能导致扭曲性养老行为,比如生前不养、死后厚葬。因此,在研究现代养老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避免其消极影响。
  第二,要深刻理解传统尊老文化的内涵,既要抓物质赡养,又要抓精神赡养。传统尊老文化特征之一是重视物质赡养,更重视精神赡养。虽然传统尊老文化强调的精神赡养有特定的含义,有时会脱离物质赡养而强调精神赡养。但对老年人老说,精神赡养却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老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但精神空虚无寄托、孤独,需要精神慰藉。因此,在研究现代养老方案时,即要研究具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又要研究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问题。
  第三,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正确估计和利用国家的权利和威望,在等相关制度的正确引导下建立和完善现代养老模式。如前所述,传统尊老文化的模式是国家性家庭养老。也就是说,国家的支持在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一个有力的国家都能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时,国家不能以暂时条件不够成熟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在研究现代养老方案、建立现代养老模式时,要借鉴传统社会国家在家庭养老的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大学排名
  第四,要正确认识养老问题,努力揭示养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尊老文化与社会系统的整合关系体现为互为作用、和谐统一。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一种关系还是一个过程,养老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受体,而同时还是一个授体。尊老文化在巩固整体,纯洁风气,准备社会运转等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在建立现代尊老文化时,国家应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系统背景中,使两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出版社,2000,10.
  [2]陈佛松.世界文化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9.
  [3][5][7][11]淦家辉.中国尊老文化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2003.
  [4]宫晓卫,孝经.人伦的至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
  [6]汉英对照/徐超注释,安增才译.礼记[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10.
  [8]张福清.中国传统训诲劝诫辑要女诫——妇女的枷锁[M].北京:中央大学出版社,1996,6.
  [9][13]姚远.养老: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J].研究,1996,6.
  [10][14][15]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12]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基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项比较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4.

上一篇:旅游学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模式之浅论 下一篇:探析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解读美剧在当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