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英汉双关与语境新论网(2)

2014-07-01 01:15
导读:(三)混合双关 很多双关语的形成不仅有的因素,也有语境的因素,二者对此类双关的形成的作用是同等的。 (20)阔(曹操在工匠新修的门上题字:活

  
  (三)混合双关
  很多双关语的形成不仅有的因素,也有语境的因素,二者对此类双关的形成的作用是同等的。
  (20)阔(曹操在工匠新修的门上题字:活,意思是:门活——阔,兼顾了形音义)
  三、双关的语境特点
  双关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有它赖以生存的语言。离开语境便无所谓修辞效果,当然更谈不上双关的效果。双关和双关虽然是不同语言下的修辞手段,但作为人类相通的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攸同,道术未裂”的。
  1.表达一种心境
  1)都是在一定语境下的心理情感行为;
  2)都是一种符号行为;
  3)都是一种特殊的行为,通过语境的深入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在言语形势和言语内容上达到完美的统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4)都是一种心理行为;
  5)都是一种行为,是言语交际审美过程复杂运动的产物。双关话语建构和理解都受着审美图体和修辞心理的影响。
  2.表达特定的语义
  1)双关的语义都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离不开特定的情景和话语焦急的整体结构,不能抽象的理解,只能具体的体会;
  2)双关语义都是多义的,变化的,相对的;
  3)双关语义都与说话人和听话人密切相关。双关的意义存在于特定的表达方式中,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就有什么样的意义。从修辞学角度看,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义只有在不仅仅传达词、话的意义,而揭示语境意义时,才真正具有词、话的意义 。词的意义无深浅之别,话的意义也没有高下之分,双关的深度来自于语境的深度。有时发话人的话语可因语境的深度而变得深刻;
  4)双关语义都是在说话人日常用法中产生的,是自然的流露;
  5)双关的语义具有个性化和个人化的特点,反映出说话人自己的说话方式,是各人生活方式的体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四、双关在语境下的作用
  
  1)禁忌,如:
  送钟——送终,伞——散,分梨——分离
  2)隐曲,如:
  Hamlet: Call me what instrument you will, though you can fret me, yet you cannot play upon me.
  3)批评或讽刺,如:
  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鲁迅《言论自由的界线》)
  4)加强语言的深层表现,如: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曹雪芹《红楼梦》
  西方有一句话:When God closed the door, somewhere he will open a window.(上帝在这里关了门,必会在它处开个窗)。钱钟书先生则把自己的学术著作定名为《管锥编》,意在说明是“管中所窥,锥指编集”。大家尚且如此,那么此处作者对双关与语境的探索,只望能起到一些“管中窥窗”的作用罢了。
  基金项目:湖南省厅科学研究项目(06C854)。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6]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沈谦.语言修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8.
  [8]王志伟.英语双关及其赏析[A].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C].1994.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9]李国南.双关语翻译初探[J].现代外语,1988,(1).
  [10]王德春.修辞学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上一篇:论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