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
如何摆脱这个陷阱,我们认为需要对传统戏曲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发现。实际上,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因而可以称之为民间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这种质朴而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而我们常常所说的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戏曲艺术的现代化。但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决不仅仅为戏曲题材是否属于现代的生活,戏曲的思想内容是否曲折生动感人的。换言之,一方面,现代生活题材当然是现代戏曲艺术应该表现的内容之一甚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通过古代生活题材同样也可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张庚先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认为戏曲现代化的重心就是如何“以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方式,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意识”,“在历史剧中贯穿着作者当时的时代精神”,所以“也不一定只有描写当代生活的戏才配称为现代化的戏曲,现代人写的历史剧一样也能成为很好的现代戏”。而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的本体在于其形式的表达,即戏曲艺术之所以成为戏曲艺术,在于它独特的戏曲表达形式,也就是说,不在于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其如何表达这些思想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克乃夫·贝尔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解释了艺术美的来源。因而,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其可以反复欣赏的独特的形式美,是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戏曲在现代的形式意义尤其显著。而时下戏曲艺术的现代追求在“形式美”上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力度显见不足,也缺乏系统性,其更多之着眼在于强调反映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甚至把内容也局限在主旋律的范畴之内,而应该重视的形式、艺术的继承传统和现代化革新却步履艰难,这正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所在。
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的发展有雅化的明显趋势,但同时也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那样的话戏曲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成为少数人乐道的雾里花。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民间戏曲决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她而自动消亡,因为它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它就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生命绵延不绝。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了民间戏曲的价值,人们会发现,某些方面民间戏曲在追求其现代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些地区,它甚至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间的重新发现和本质回归,对21世纪孜孜以求的戏曲人来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会是实现传统戏曲现代转型和步出困境的一把密匙。
内容来自www.nseac.com1《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张庚自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 年,第 25 页。
2《中国舞台剧的现阶段》,《张庚自选集》,第 1 页。
3 汪人元《京剧“样板戏”音乐论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年,第 69 页。
4 见《京剧“样板戏”音乐论纲》“序”,第 2 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