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只有画家在画幅上题诗作跋和铭印之后,才算完成了创作的整个过程。诗书画印的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的深奥体现。
诗、书、画、印的结合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诗的,一般都在画面不显眼的角落,写上作者的姓名。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写题记或诗句。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也就逐渐形成文人画。文人画兴起的元代,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在画面上印与书法黑红相映,虚实互见,赏心悦目,既丰富了画面形式,又扩大画面的境界,更增加中国画的神秘感。故有“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像。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之论。 [4]也就是说印章不仅能使作品起到提神的作用,还具有成为识别作品真伪和确定作品市场价位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使欣赏者从中直观作者的生平、事业、思想、情操和艺术观,从而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感悟艺术与人生,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题诗入画,一方面使画面产生书卷气,有利于补足构图和深化作品的意境,同时还能丰富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绘画的艺术感染力。故有“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5]之论。另一方面,观画者读诗,可以了解到作者作画时的心绪和情感,使人自然产生丰富而美妙的联想。因此,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可以说是点石成金,其作品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
然而,到了现代,却少见有题跋的中国画和题长款的画家了,一般都是落穷款或者干脆就只盖名章。即使题有长款,也多取用古人诗文,而非自己的东西。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是如今画家多重视笔墨技法、很少重视文化的积累、欠缺一定的文化修养的缘故。另外,题跋必须借助书法,书法不好,对整个画面有破坏性,好的书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形式美,书法入画,本身就是文化理性下的审美行为。不仅如此,书法的功力对绘画、尤其是写意画的笔墨功力和艺术性的提高,更是起了积极的作用。还有,当今画坛诱惑颇多,人心浮躁,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很少能见到有题跋的画作,偶有题跋,也颇浅俗,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令画界担忧。然而,最让人担忧的还不在此,而在画家对题跋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很多画家不屑的认为只要把画“戏”唱足即可,题不题跋没关系,更糟糕的是,有的画家把没有任何落款只盖了铭印的同样一幅作品,分别以不同的题目参加不同类型的大展而投机。应该承认,现在的很多画家只知道画什么、怎么画,却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没有文化,没有思想,心中一片茫然,谈何画意,更遑论题跋了。我一向固执的认为,没有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中国画难称好画,至少不是一幅完整的画。因此,诗、书、画、印的结合,还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一个好的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东西。总之,要尽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中国绘画,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这块瑰宝源远流长。
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如果连中国画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评标准,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证明了对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释:
[1]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2003-9,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李耳:《道德经》第四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郎绍君:《笔墨论稿》文艺研究, 1999年03期
[4]蔡罕编《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及其笔法》2000-1,浙江西泠印社出版
[5]钱钟书:《旧文四篇·中国诗和中国画》1979年9月第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华(墨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