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品格(1)(2)

2014-09-13 03:35
导读:三、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只有画家在画幅上题诗作跋和铭印之后,才算完成了创作的整个过程。

三、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只有画家在画幅上题诗作跋和铭印之后,才算完成了创作的整个过程。诗书画印的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的深奥体现。

诗、书、画、印的结合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诗的,一般都在画面不显眼的角落,写上作者的姓名。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写题记或诗句。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也就逐渐形成文人画。文人画兴起的元代,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在画面上印与书法黑红相映,虚实互见,赏心悦目,既丰富了画面形式,又扩大画面的境界,更增加中国画的神秘感。故有“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像。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之论。 [4]也就是说印章不仅能使作品起到提神的作用,还具有成为识别作品真伪和确定作品市场价位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使欣赏者从中直观作者的生平、事业、思想、情操和艺术观,从而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感悟艺术与人生,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题诗入画,一方面使画面产生书卷气,有利于补足构图和深化作品的意境,同时还能丰富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绘画的艺术感染力。故有“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5]之论。另一方面,观画者读诗,可以了解到作者作画时的心绪和情感,使人自然产生丰富而美妙的联想。因此,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可以说是点石成金,其作品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

    然而,到了现代,却少见有题跋的中国画和题长款的画家了,一般都是落穷款或者干脆就只盖名章。即使题有长款,也多取用古人诗文,而非自己的东西。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是如今画家多重视笔墨技法、很少重视文化的积累、欠缺一定的文化修养的缘故。另外,题跋必须借助书法,书法不好,对整个画面有破坏性,好的书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形式美,书法入画,本身就是文化理性下的审美行为。不仅如此,书法的功力对绘画、尤其是写意画的笔墨功力和艺术性的提高,更是起了积极的作用。还有,当今画坛诱惑颇多,人心浮躁,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很少能见到有题跋的画作,偶有题跋,也颇浅俗,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令画界担忧。然而,最让人担忧的还不在此,而在画家对题跋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很多画家不屑的认为只要把画“戏”唱足即可,题不题跋没关系,更糟糕的是,有的画家把没有任何落款只盖了铭印的同样一幅作品,分别以不同的题目参加不同类型的大展而投机。应该承认,现在的很多画家只知道画什么、怎么画,却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没有文化,没有思想,心中一片茫然,谈何画意,更遑论题跋了。我一向固执的认为,没有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中国画难称好画,至少不是一幅完整的画。因此,诗、书、画、印的结合,还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一个好的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东西。总之,要尽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中国绘画,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这块瑰宝源远流长。

    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如果连中国画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评标准,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证明了对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释:

[1]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2003-9,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李耳:《道德经》第四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郎绍君:《笔墨论稿》文艺研究, 1999年03期

[4]蔡罕编《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及其笔法》2000-1,浙江西泠印社出版

[5]钱钟书:《旧文四篇·中国诗和中国画》1979年9月第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华(墨媛)
上一篇:论开光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