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1)(2)
2014-09-14 01:43
导读:二、 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 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 在大学生
二、
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上,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
“天下为公”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杜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现在一提“现代化”,人们往往就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战争不断;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应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倡导“重家庭”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氏族解体过程中产生,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最基层组织。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既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社会婚姻的生活单位,它兼顾赔老扶幼、教育子女等众多的社会职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不良文化观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因此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重家庭”伦理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特有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不仅能使千万个家庭和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间题上主张“懊言力行”。“慎言力行”这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可贵的。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好高,远,脱离实际。因此,教育大学生发扬务实精神,刻苦学习、精通学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对他们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类一切传统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基础,又是一个可以阻止人们前进的包袱。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就必须强调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选择,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和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只有从具体的小事人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尽量避免呆板、说教式的方式,避免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明和精神都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延续,一切国家在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时,都必须吸收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中国大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同样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西方发达国家不但有古代希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且从文艺复兴以来,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古代的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不但在历史上是光辉的成就,就是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应当加以批判吸收的。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必然有自己的传统,都应当受到尊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必然日趋频繁。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同样是避免不了的。应该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吸收中实现融合。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过程中,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起着极为重要而关键的作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实质上应该是促进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推进力量,不断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努力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共同追求的过程。这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塑造人。只有这样,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推陈出新。有学者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而言,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它不是由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渐进演化而来,而主要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通过移植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制度而逐渐形成的。也有的专家指出,中外大学教育的真正区别就在于中国绵延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越是世界的东西便越是民族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尊重和真心珍惜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得到理性、科学的对待,创造一种有利于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与反思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致力于将文化传统融于现代高等教育之中。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20100120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