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文明传统中开拓中国外交智慧资源(1)(2)
2014-09-23 01:42
导读:因此,把握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和东亚世界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首先要求中国和东亚世界的,是要转变思考中国和东亚世界问题的空间方位。这里所
因此,把握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和东亚世界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首先要求中国和东亚世界的,是要转变思考中国和东亚世界问题的空间方位。这里所指的,当然就是要以东亚视角,来取代和包容其它一些思考和表达方式。东亚视角也是一种国际关系视角。在“现代”知识谱系中,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欧洲国际关系或者说是西方国际关系。正如罗伯特•吉尔平等人所指出来的那样,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是按照西方经历和经验总结出来的。“对于一种以认识社会间相互作用为其义不容辞的理论义务的职业来说,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范围是惊人的狭窄,而且具有民族优越感。它基本上只是对西方国家体系的研究,而且在现有的理论著作中,相当大一部分研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发展情况。”(《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P6)东亚世界及其经历经验的独特性,和东亚世界无论在历史还是在现时状态下的命运相互关联,都要求中国和东亚世界的人们,要学会将思考当代东亚问题的背景,放到东亚世界本身的历史脉落中。这一视角的重新启用,在当下来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应照顾到东亚世界的独特历史传统、地缘政治状况及文明构成,在此基础上展开内外交往实践;另一层是,东亚世界的内部交往历史,其中的智慧资源,许多实际上也具有世界普遍性,可以推广普及惠至人类总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东亚视角是一种地方性视角,但也是一种世界性视角,它以张显地方性独特经验为旨归,但同时以这种地方性经验中,又包含了诸多世界一般性,或者说有着在将来推广普及至全世界的潜能。
也因为东亚视角的复活再生,今天东亚世界的内外交往,其实应有两种知识来源和智慧资源:其一就是主要由西方世界所制定、已成为世界普遍性的一些国际交往经验和规则;其二,是生长于本区域内部、已有上千年历史传统的本土知识。在应用这两种知识、而又重在开发后一种智慧资源的过程中,作为东亚世界屈指可数大国的中国,更应该树立起历史自觉。由于在传统的东亚国际关系中,东亚国际体系是一种宗主型结构,中国为核心国,是东亚世界的文明中心和文化输出者,而其它国家则处于外围,是文明的接收和受益者,而且,东亚国际体系在多数成份上,是中国将处理国内关系的“文化主义”或说“天下主义”原则进行了外推,有效在东亚世界建立起朝贡体系。因此,中国要意识到在这一自身历史的新时期,在此一区域中所应扮演起的新角色和所应起到的功用,要在对外交往中,凸显中国和东亚文明的主体性,从中国和东亚传统经验中引申发展出新的
国际政治交往知识与价值。当然,由于历史上的东亚朝贡体系是宗主型结构,本身内涵了文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而当代东亚与故往历史的最大差别,又在于东亚已步入一个相互尊重主权平等的世界,所以,中国今天应在民族国家平等的大前提下继续主张和坚持中国和东亚文明主体性,并将它施用于对外交往实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