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我的方法──《禅易功》的实践体会
《周易》注疏众多,世人多重“书上之法”固然必要,但民间口传心授的珍贵方法却往往被忽视,我颇感不当。其实,古来一直流传有“天启”、“杂占”之说。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周礼、春官、太卜》即指出“筮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可知那时就有三种《易》书供筮者用。至後世,又有一部显然是使用了大量晚世语言成书的《奇门遁甲》,内中披露出很宝贵的民间《易》法。然尔令人遗憾又莫明其妙的是,此书竟被糊里糊涂地犯禁!可是问及禁者,又多未见过此书,即使读过,也专挑瑕处大作文章而伤其玉,实在他自己也并未做过任何“应验率”的实证记录,只是一否了之。从自身学《易》之实践深刻体会到,很多宝贵民间《易》法,皆与以上典籍有密切关系!
这里,我想也按前面说的“三步”把本人学到的《禅易功》略述如下:
第一步,取卦。古人把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归结为阴阳变化之理──至繁而极简之。这是《周易》的基本思想所在,正如庄子所云“《易》以道阴阳”。汉代《易纬、乾凿度》又云“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但是阴与阳皆属抽象的概念,又何以代“第二信号系统”(巴甫洛夫学说)的文字语言表现,而运用这种基本概念呢?晋代至南朝宋时的颜光禄有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他告诉我们,以“图载”(在简、帛、纸上存录留用)的形式以示“理”(以抽象概念、抽象思维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这就要借助符号与解释符号的“图识”──文字了。
首先,我们要从客观事物中取卦成象,取阴阳信息以--与-符号排列成种种卦象;古人云,“象”者“像”也,“象”是客观存在的物,“像”则是“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产物。这中间,观“象”得“像”固然可靠,但在人的眼、耳、鼻、舌、身“五脏”感官中眼观仅占其一而并非全部,它只是人们“常态感触”范围内有著普遍意义的感受方式而已。但是,自从人类远古时代就有的“非常态感触”直到老、庄、禅宗。所总结的另一类感受方式,大大提高了眼外之识的感知功能。在道家内功与禅宗启发之下,以自身的练功实践确切证实了“气功态”──“非常态”时肌体皮肤的遥感功能。令我油然“心与古会”!我深切感到,《周易》“系辞”的如下一段文字正是取卦方法的精义所在:“《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如此精论与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鸦焉驾,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又何其相似?《周易》要领当在此处!在这种思想驱动下,我便从“系辞”中寻觅古人“取卦”方法和过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理解此段的真意是:他(们)看到了天象与地理的变化,又看到了动物们的各种色彩与人间的神圣社稷(“地之宜”,按大康之考证“祭社曰宜”,故古人云“宜于土”,《礼记》也有“宜乎社……”之“宜”。)近取之于身的感受,远取之于万物在“身”与“物”之间“以通神明之德”。这“神明之德”恐即“众妙之门”可以《易》云“往来不穷谓之通”,又云“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通”之後,就可以于“微茫秒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自然可以参天地而质鬼神。”(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这“微茫秒忽之际”“有物混成,……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易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更明确启示道:“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在这种体会中,本人即以禅功令意念定向于遥测的人与物,肤感立即传来:酸、麻、热、胀、串、沉、凉、疼、无感,各以不同的比例。轻重与先後而得感。其中,热、胀、串为阳,凉、酸、麻、沉、疼为阴。以其取而成卦,简易而快速,颇感方便。成卦,成八卦或六十四卦均可,乃根据需要而定。平日本人为速计,用八卦(伏牺、文王两组八卦)已足够识大体之用了!当然这里应当说明,无禅功信念者若以此法取象成卦则几如说梦,尤其对那些习惯于理解“常态感触”的眼观得象者,特别是心底里总以“唯眼主义”代替“唯物主义”者,劝其思路转到此法中来是及其困难的。甚而在一些同道心中,成规定法之习也总在或隐或显地起著作用。君不见“系辞”分明提示我们“神无方而《易》无体。”──既然客观变化“阴阳不测之谓神”,那么,我们当然要以“无体”对待“无方”才能令主观同步。
在这门学问的探讨中,我很钦佩那位有勇气“重人之所轻”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他在《文史同义》中借论孔夫子作《春秋》而谈到一种“反常”的思想途径:“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绳墨之不可得而拘,类列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後,微茫秒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及其书之成也,自然可以参天地而质鬼神,契前修而後圣。此家学之所可贵也。”
第二步,就轮到如何演释所取得的卦象了。我认为,演释卦象的根据,万全来自实践对应存录。一是古人存录的,例如:乾为天、为圆、为西北、为上……(详见“说卦”)与後世类似的对应存录,大有启示之效。二是自己存录的,例如:乾兑相联为现代飞行器,为高层交涉,为辛劳而可……。坤、兑、乾、坎、艮连续出卦可大致预示所测事物进展维艰,上下交涉而最终“柳暗花明”……如此多卦迅出而逝(肤感),依其先後排列与各卦轻重感之不同,可大致预出所测事物的发展曲线。
以上是排用“八卦”之法。还可排用“六十四卦”。此外恕不赘述。
第三步,所预测的结论与所测事物未来进程结局的契合应验率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考核任何一种预言的最公平尺具!先人称此为“应验”。《参同契》明示“论不虚生,引验见效”。如果有执意认为祖先只管占筮而不关心应验的话,实在应该多读点书。须知,远在周代,卜官们就把每年内所卜诸事记录下来,等到年底依照事实检查对照一番,预测应验了多少。《周礼、春官、宗伯》记有“凡卜,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中之中否。”任何一门学问的“信誉”二字首先在於“信”──预言兑现(应验)率高,自然得“誉”堪用。若少验失验则必然少信失信,失信犹执之则形同欺骗,复巧言令色而苟全其说则必人诡辩之流。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其信誉扫地无疑矣!因此,我认为,这“第三步”应当是易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如躲避之甚至讳言之,则等于自将《周易》封锁于书斋,最多只能在一些次要题目上点缀于学术界,却失去了主要的应用价值──《周易》之外几乎不可能顶替的价值。这里顺便要提到的是,在我探寻《周易》王国的途中,有多少人明指、暗示“小心迷信”。“小心”固然无可厚非,“迷信”却需谨防。古今“迷信”的实质内涵都是一定的,那就是:你对一种预言或方法(及其学问)的信任程度高于它的实际应验程度,便构成了“迷信”;这“高于”越多,则迷信越甚。反之,就不易构成“迷信”!认为烧香可驱些蚊子,不算迷信。认为可除一切疾患,则十足迷信。认为战术导弹的实践命中率为60% - 80%,不算迷信,坚信其百发百中,则已构成迷信!因此,在探讨《周易》预测学的途中,处处通过“应验率”的经常考核,有人证物证的考核,是不会盲目陷入迷信泥沼的。也正是在这种实践中,逐渐打消了对这本“天书”的过分神秘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後 记
行文至此,对于“易学”,尽管我们在严肃的大量实践中得到一些可喜的新收获,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昔日历史的局限性,终归在“易学”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经验──感性──模糊性,因而难以纳入现代科学总体系统,使世人漠视了蕴藏在中国地下的“精神之铀”,既偶有发掘,上面也沉积覆盖了年久衰变的厚厚黑铅!难以崭露真面目。但是,它的巨大能量是一定会被世人认识和使用的。当今,西方的学者正在重新认识东方的“神秘主义”,中国的学者也在新时代的环境下重新认识那被盲目成见扭曲了的祖先。
《周易》同中华古老文明的其它瑰宝一道,在未来的文明史上焕发异彩,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珍贵财富!──我预言并坚信这一天必定会来到。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