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凝练大学精神 培育创新人才(1)(2)

2014-10-03 01:25
导读: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关怀。胡锦涛、江泽民、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关怀。胡锦涛、江泽民、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回良玉、吴仪、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李岚清曾6次抵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特别是2004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学校并与专家、教授座谈,提出学校“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任务,求真务实,顽强拼搏,竭诚奉献,开拓创新,攀登农业科技高峰,为促进农业的发展,为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使全校师生深受鼓舞。
  建校7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富民,以推进我国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在西北大地谱写了一曲曲“教稼之歌”。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形成了“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秉承“诚朴勇毅”之校训精神,心怀社稷,情系苍生,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发扬和广大。
  (二)彰显特色——大学精神的独特亮点
  长期以来,农业高校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陈旧、专业划分过细、课程结构单一等问题,使得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窄深型”的专才,这样的人才知识面和实践视野狭窄、基础薄弱、适应性差,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节奏不协调。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是基础厚实、专业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教学、科研和产业三要素优势互补、紧密结合,形成更大的教育系统——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系统,将“深窄专家型”培养目标变革为“广适通才型”培养目标,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普适型农业科学研究人才、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3年一脉相承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以服务旱区农业为己任,实现了“教学、科研、推广有机互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在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思想的统领下,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深入开展,使大学精神彰显出独特的风貌。学校合并组建后,在教育观念上转变了教育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育质量观,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推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办学思路上,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建立厚基础、宽口径、强专业、重实践、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形成了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以科技支农、科技下乡为主体,以文化教育下乡为辅助,以“绿色营精神”为支柱,以“博士+硕士+本科”模式组队的社会实践新格局,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了学生“学农、爱农、扶农”意识。
  (三)凝练杨凌精神——大学精神的进一步┥罨
  2007年4月18日,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李振声重返母校,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学习•实践•创新》的报告。作为曾在杨凌工作生活31年的老一辈科学家,李振声院士深情回忆了几代知识分子扎根杨凌为祖国农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提出要认真总结“杨凌精神”,并欣然题词“杨凌精神代代相传”与师生共勉,其情之切,其意之深,令人感动,发人深思。“热爱农业,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做出贡献”的“杨凌精神”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一场“向李振声院士学习,发扬杨凌精神”的活动在全校范围迅速展开。广大师生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杨凌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使大学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建校73年来,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广大师生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信念,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高度重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自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学校连续四年报名和录取人数均位于陕西省高校之首,并且学校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获得了地方干部群众的认可,涌现出各级先进典型20多人。
  (四)培育创新文化——大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会中外学术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大学是坚持人类道德风尚、文化希望、科学理想之价值使命的重要场所,再也没有其他社会机构能够取代大学而承担探求真理、弘扬正气的文化重任了。正如有人所言:大学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逐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因此,学校着力构筑创新理念的精神文化,大力弘扬四种精神:一是崇尚学术,探索真理;二是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三是追求个性,求新求异;四是勇于尝试,勤于实践。学校以创新教育观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独立创新、批判求真精神,使大学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为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项目方式支持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构建了三大类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打破二级学科界限,根据学科相近原则构建了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38个院级教学实验室;二是与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入区企业结合,构建区域化实践教学平台;三是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在杨凌区外分层次、分区域,按专业特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这三类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上得到系统训练,激发了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斗志,充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五)引领社会前进——大学精神的升华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转型,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变革。对文化来说,其生命在于它不断地进步与创新,只有不断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大学作为人类最纯洁的精神家园,是创造并培育先进文化的中心,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大学是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大学是大师云集的场所,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可以激发文化创造的热情。大学以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互相配合、互为支撑,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综合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注重发挥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着力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使大学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学校突出特色,建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团)80余支,加大志愿活动的社会辐射力度。学校坚持“精心选好基地,突出科技主题,发挥学农优势,深化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突出教育与服务两个功能,扎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每年开展科技下乡、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学雷锋服务、迎新系列服务、农高会志愿者服务、保护母亲河行动、义务献血等志愿者服务活动30余项,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达4万多人次。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媒体对学校开展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学生关注环保”等活动进行了报道。
  
  四、进一步发展大学精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73年来,培育出一批批以“诚朴勇毅”为精神面貌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以自身的行动和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展现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积淀,展现了大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魅力和风采。今后,学校一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大学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5]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参考文献:
  [1]刘云山.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29.
  [2] 任剑涛.大学的主义与主义的大学[J].东方文化,1998(5):7-10.
  [3] 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1-8.
  [4] 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4):42-46.
  [5] 王革,赵修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革 刘艳艳
上一篇:新时代更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