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1)(2)
2014-10-08 01:18
导读:(一)传播对象的差异性 郑和使团与沿海各国各地区人民之间虽然因为宗教文化而形成了传播关系,但是沿海地域复杂,各地 政治 、经济、文化、风俗、宗
(一)传播对象的差异性
郑和使团与沿海各国各地区人民之间虽然因为宗教文化而形成了传播关系,但是沿海地域复杂,各地
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各方面差异性很大,因此郑和使团面对的传播对象千差万别,在接受态度、行为、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分析,当时的南洋、西洋一带有许多国家也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对郑和使团来说,在那些地方很容易建立传播关系,较容易凭借共同的宗教文化找到合适的传播对象。而东南亚、南亚各国,尤其是南洋群岛一带的小国家还没有信仰伊斯兰教、佛教,郑和使团面对的传播对象对所传播的宗教文化完全是陌生的,他们对郑和使团所传播的宗教文化可能采取迷惑或抵制态度。沿海国家有些人民还信仰“鬼教”,此类传播对象对郑和使团所传播的宗教文化完全是抵制或排斥的。可见,郑和使团面对的传播对象在宗教文化现状、接受态度和行为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二)传播内容的灵活性
针对传播对象的差异性,郑和使团只有适当调整传播内容,以求达到规范性传播目的。对宗教信仰历史悠久的国家,那里的人民宗教信仰稳定,郑和使团就依照当地的风俗开展宗教活动,传播当地人们乐于接受的宗教文化,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接受郑和使团所传播的宗教文化。而对没有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国家,则选择佛教或伊斯兰教中让他们较容易接受的内容进行传播,传播内容由浅人深,由少到多。对沿海地区原有的较好的宗教文化,郑和使团则尊重他们,遵从他们的宗教文化,甚至在传播佛教或伊斯兰教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接受当地的宗教文化。
如锡兰山崇信佛教历史悠久,郑和使团每次到锡兰山,必须到佛寺进行佛事活动,尤其是第二次下西洋,除了向佛寺布施礼品外,还立石刻碑文,碑文分别用汉、泰米尔、波斯三种文字传播佛教文化。在爪哇,发现土民崇信鬼教,郑和使团曾极力劝服当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而在古里国时,发现当地人民“俗淳厚,尚信义”,既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又敬重象牛,郑和则命令部下切实尊重并接受当地风俗,且用文字记载此事,既传播当地的风俗,也传播佛教和伊斯兰教。由此可知,郑和使团在沿海地区传播宗教文化,能够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适时调整传播内容,注意了传播内容的灵活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传播方式的技巧性
郑和使团面对不同的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讲究传播方法,注意传播的技巧性。当时南洋、西洋一带的许多国家和郑和使团一样,也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那么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很容易建立起有效传播关系,在规范性传播上技巧性要求不高。而对没有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国家,则要讲究传播技巧,要在了解他们的信仰或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感情诉诸或说服教育的方式传播宗教文化,甚至采取恐惧诉求的方式传播,强制受传者接受规范性传播内容,达到规范性传播目的。
据《外国史略》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爪哇时,爪哇土民崇信鬼教,郑和使团曾劝服当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据印度尼西亚
历史学家斯拉默穆利亚纳在《印度——爪哇王朝的覆灭和努山打拉伊斯兰国家的兴起》一书写到:“郑和先是在巨港,后来在山巴斯(西加力曼丹)建立穆斯林华人社区,接着又在爪哇沿海、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建立类似的社区。他们遵照哈纳菲教派的教义和义务用华语传播伊斯兰教。”面对宗教信仰不同的传播对象,郑和使团采取的传播方式既有说服传播,也有集中传播。而对完全排斥佛教或伊斯兰教的人们,在进行规范性传播时,郑和使团则采取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如对锡兰山国王阿烈苦奈尔,第一次到锡兰山,郑和发现国王“崇祀外道,不敬佛法,暴虐凶悖,靡恤国人,亵慢佛牙”,曾劝其“敬崇佛教,远离外道”,改邪归正,但未成功;第三次下西洋郑和再次要求他改邪归正,而他反而“欲图害使者”,于是郑和使团捉拿了他,并带回中国交与明成祖,且在其亲属中选择了较贤能且能尊佛教的人为锡兰山国王,同时他也被遣送回国。可见,对抵制心很强的传播对象,郑和则采取了说服、强制、感化等多种方式传播宗教文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传播效果的有效性
郑和使团在海外进行规范性宗教文化传播,对于统一沿海各国的宗教文化、联络各国各地区人民的感情、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规范性传播效果,“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至今在南洋、西洋一带还保留有三宝庙、三宝垄、三宝洞、三宝寺等古迹,有些寺庙中还摆有郑和雕像,海外人民把郑和当作神灵敬仰,足以说明郑和使团在文化传播效果方面的有效性。
当时,郑和使团所访问的亚非国家中,许多国家有信仰伊斯兰教或佛教的传统,郑和使团中凡信仰伊斯兰教或佛教又懂得当地语言的成员,纷纷以语言为媒介,以伊斯兰教或佛教为信息纽带,和当地老百姓交流,融入到当地的人民生活中,广泛地传播宗教文化,信息量大,既增进了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感情,又能达到规范性传播效果。而且在沿海一些地区相继建立了穆斯林社区和清真寺,集中传播伊斯兰教,这样,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方式由说服传播到感染传播、教育传播,程度越来越深,使得伊斯兰教在南洋各地迅速、广泛传播开来。据资料显示,当时的华侨穆斯林在各地区传播伊斯兰教十分积极,一个世纪之后,爪哇终于由华裔穆斯林创建的伊斯兰王国所管辖了。可谓是“伊斯兰教从群岛的一端迅速蔓延到另一端,这也许是在宗教史上没有先例的。”至今印尼日惹华文联谊会会长邓国光都说,印尼全国约有90%的人信仰伊斯兰教,这是郑和在印尼传播伊斯兰教的功劳。可见郑和使团传播伊斯兰教的影响之大,效果之明显。
除了向海外人民传播佛教和伊斯兰教外,也传播了天妃海神的神力,使得海外人民纷纷来华朝贡或贸易,“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雕题卉服皆天氓,梯航万国悉来庭”。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总之,从郑和下西洋中的宗教文化传播来看,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信息的传递呈现接受与反馈的双流向,充分利用当时的传播媒介,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传播了宗教文化,实现了规范性传播效果。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张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