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1)(2)

2014-10-20 01:14
导读:其二、创作范型。古人不仅从审美观念上崇尚丝织锦绣,也从中获取了许多文学创作的灵感。在他们看来,丝织锦绣是美的典型模子,文学创作要制作美文
   其二、创作范型。古人不仅从审美观念上崇尚丝织锦绣,也从中获取了许多文学创作的灵感。在他们看来,丝织锦绣是美的典型模子,文学创作要制作美文、营造美感,也必然会取法丝织锦绣,并以此为文学创作的审美模子。《荀子?非相》云:“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就是将丝织锦绣之美作为审美模子参照,从而营造美的

    言辞。到了汉代,辞人赋家以追求“文如锦绣”(王充《论衡?定贤篇》)的审美效果为时尚,这便是汉赋创作“铺采文”与汉赋批评“尚丽”的深层原因。它是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潜藏在辞人赋家的心里,并不为人们所察知而已。明清以后,金圣叹等人的诗文小说评点中,赞许作家才华,往往说是“满腹经纶”、“锦心绣口”、“锦心绣笔”和“锦绣才子”等,都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如果再细细考察,这其中还有许多人们习焉不察的奥秘存在。诸如,创作文学作品时,饰言练字,若绣五彩花纹一般美,将丝织锦绣作为文学作品语言表现的审美模子。这里边有一个被歪曲了的文学审美观念,必须予以纠正。古人大多喜欢以“雕龙”或“雕虫”比喻文学创作。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与仓颉造字的传说原型意象有关。据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初造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序》)。在古人的观念里,龙或在天、或在田、或在渊,能飞、能行、能游,为鸟、兽、虫复合型的神秘化的意象。如果抛开其褒贬态度不论,那么此“龙”、“虫”代表的即是象形汉字最早的原型。由此可见“雕龙”、“雕虫”之说事出有因。如果从艺术角度看,“雕龙”、“雕虫”属于雕刻艺术。用雕刻来形容文学创作总觉得不恰当,实际上应以“绣龙”、“绣凤”来形容才好,才能够见出文学若锦绣一般的美。只因“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墨子?辞过》),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文学创作是男性的特权,岂能与“女工”同日而语,故只好取“雕龙”、“雕虫”之说了。虽然有“壮夫”、“弱夫”的褒贬之别,但总还是“夫”呀!刘勰还算是通达之士,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文心雕龙?序志》)。“雕”为雕刻,“缛”为锦绣,虽两者兼言,但还是取了“雕龙”的书名。可见此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这一点则不如古代印度人,他们常常以“颈饰”、“耳饰”、“珠串”和“项链”之类为书名⑨。他们不大轻视女性饰物,甚至以女性的“吉祥痣”作书名。善于装饰是古代印度审美文化的特色,以饰物比文艺,也成为古代印度文艺理论的一大特点。如果说,“锦锈”是古代中国文学的“审美模子”,那么“饰物”则是古代印度文学的“审美模子”了。即使在现代中国,像沈从文那样搞不成文学创作,去研究“锦绣”的人也还不是很多⑩。我们一定要纠正这个偏见,应该认识到:“锦绣”才是“文学”的“正宗”。其实,丝织技艺是由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们所发明的,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审美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妇女在当时社会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因而丝织技艺也成为一种神圣的事业。这是丝织技艺能够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将锦绣作为正宗的文学审美模子是不会辱没文学的。

    又如,在文学作品的构“图”方式上,采用了某些锦绣的花纹式样。汉代有一首《莲歌》云:“江南可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11据考,汉代锦绣中已出现了鱼纹12。注意:在诗歌中,这样的句式显得重复,似乎没有必要。余冠英先生认为,此是“和声”所致,即“一人唱,多人和。”13而我则不这样认为,鱼活动的空间:东、西、南、北、中,恰恰是古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构“图”的常见手法。在现代民间锦绣和剪纸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以“鱼戏莲”为题材的装饰纹样,也大多采用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构图,被称为“鱼戏莲团花”。“鱼戏莲”则有“连(莲)年有余(鱼)”的吉祥丰收的美意;又可以理解为“男(鱼)欢女(莲)爱”的性爱意象。所谓“团花”,则是以“中”为核心,然后东西南北对称构图的圆形花纹图案。这首民歌很可能借鉴了锦绣纹样的构图方式。还有些诗人借鉴锦绣中的“回”纹,创作了“回文”诗。在锦绣中,回纹的出现也很早,现在还能看到殷商时期的回纹织物14。而回文诗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刘勰认为,“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文心雕龙?明诗》)。也有人认为,回文诗“起自窦滔妻苏蕙,于锦上织成文,顺读与倒读皆成诗句”(《冰川诗式》卷二)。晋代苏蕙所作的《回文旋图诗》流传了下来,又称为“璇玑图诗”或“织锦诗”,是很有名的,而且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此事《晋书?烈女传》有记载,看来是可信的。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就写了这个故事。其诗用红、黑、蓝、紫、黄五色

    丝线绣织而成,共841个字,横斜回环阅读,可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7958首之多15。苏蕙工诗,又善织锦,将“回文”与“回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加证实了锦绣与文学的审美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现将《璇玑图诗》与一件彩织鲁锦作个比较。为什么要与鲁锦比较呢?这是因为,秦汉以来,山东一带素有“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之称。王充也说:“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论衡》)。可见“鲁锦”是具有代表性的。如图所示16:

    《璇玑图诗》由红、黑、蓝、黄、绿五色丝线,构成1+(32-1)+(32-1)共17方格图案;彩织鲁锦由红、黑、蓝、黄、白五色丝线,也构成了1+(32-1)+(32-1)共17方格图案。虽然,鲁锦不是回纹,但两者在构图方式上很接近。从这里或许可以透露出古人由“纹”(锦纹)→“文”(诗文)→“文章”(文学)的审美观念的演化奥秘!

    其三、术语范畴。在我国古代,有大量原先是用于描述和形容丝织锦绣的术语,后来被移用在文学活动中,成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术语。见表一:文学存

    在方式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术语

    创作行为

    编、缀、绎、缉、缝、综、络、纠、结、练、约、系、纾、缩、缘、绣

    作品结构

    经、纬、统、纪、纲、章、回、线、组、绪

    作品性状

    红、紫、绿、綦、纯、细、纷、繁、纡、素、丽、绮、绚、采、文、缛

    还有以核心范畴“丽”为主而形成的范畴群,也大多是从“锦绣”移用于“文学”的。见表二:

    丽

    绮丽、纤丽、壮丽、彩丽、组丽、纯丽、华丽、美丽、藻丽、缛丽、靡丽、文丽、工丽、光丽、巧丽、艳丽、清丽……

    这又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锦绣”与“文学”的审美关系。由此可见,丝织锦绣之美成为古人评价文学美的“模子”,被广泛地用于文学批评之中。

    其四、文学批评。古人把丝织锦绣之美看作“美”的最高典范和原型,或以此为参照,或以此作模子,将其审美经验广泛地用到文学的审美创造和批评中来。这样的情形大约从秦汉时期就已开始,如上文所举荀子和王充等人的用例。魏晋以后,这样的用例就更多了。晋代的葛洪颇有胆识,唯独敢说《诗经》不如汉赋。当然,他有充足的理由。因为,他是用与时俱进的历史观念来看待文学发展的,尤其为他当代的文学辩护。在具体论述中,他就多次以丝织锦绣之美来立论。诸如“黼黻文物殊而五色均”,“众色乖而皆丽”(《抱朴子?辞义》)。“譬若锦绣之因素地,……则文章虽为德行之弟,未可呼为余事也”(《抱朴子?尚博》)。孙绰评云:“潘文烂若披锦,

    无处不善”(《世说新语?文学篇》)17。鲍照评颜延之诗云:“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南史?颜延之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得最多,诸如:“雅丽黼黻,淫巧朱紫”(《文心雕龙?体性》);“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文心雕龙?定势》);“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文心雕龙?神思》);“五色杂而成黼黻,……五情发而为辞章”(《文心雕龙?情采》);“学慎始习,斫梓染丝”(《文心雕龙?体性》);“视之则锦绘”(《文心雕龙?总术》);“一朝综文,千年凝锦”(《文心雕龙?才略》)等等。刘勰以后,也有人屡屡以锦绣言文学。诸如王世贞论赋体文学,说:“绚烂之至,如霞锦照灼”(引自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胡应麟评七言诗,云:“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诗薮?内编》卷五)。金圣叹评《西厢记》云:“锦心绣口,吐辞工丽”(《才子西厢醉心篇》)等。总之,在古人看来,文学似锦绣,两者在审美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才以锦绣美为“模子”来评价文学美。

    综上所述,只是本文对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所作的一点初步探讨。我认为,丝织锦绣代表着我国一种古老的文明,一种审美文化精神,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原型心理。它对于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文学创作、文学话语和文学批评等文学活动,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锦绣到文学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审美历程。采用锦绣美“模子”批评文学,这样的文学批评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可谓是“丝绸之国”的杰作。但是细究其实,丝织锦绣对于文学审美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古人对此的态度,也是有褒有贬。本文只是谈了正面的和褒的一方面,其旨意只是想从一个新的视角,透视古代人的文学审美思想,为当前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考。不妥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此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存活在现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批准号:05BZW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449至450页。

    ②参见《尚书?皋陶谟》:“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又《尚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认为,丝织技术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与考古和《尚书》的记载基本相符。

    ③参见王连海、朱悦梅编著:《民间织花》,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又参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④据(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升译)载,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时代,我国的丝绸就传到了西方。此书关于“赛里斯织物”(即丝)的记载很多(中华书局1987年版,导论,第11页)。尽管,“塞里斯国”(Seres)并不是中国,但却与中国的“丝”有关。因为,Seres这个字起源于“丝”,即“丝国”之意。现代英语“China”(中国)一词也与丝绸锦绣有关(参见吕超著《外国人的中国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⑤“模子”一词,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模子”的。“一个思维‘模子'或语言‘模子'的决定力,要寻求共相。”(参见温儒敏、李细尧编《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⑥以上所举,除(8)、(9)两例外,皆参考《辞源》和《辞海》等工具书。

    ⑦参见崔恒升编著《简明甲骨文词典》(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遗址——马厂类型墓葬出土的彩陶壶上,已发现有“

    ”、“

    ”符号(参见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第124页)。我认为,这是比甲骨

    文更古老的“文”(纹)字。

    ⑧刘永济《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⑨参见古代印度的文艺理论著作,诸如安主的《诗人的颈饰》、《诗人的耳饰》,曼摩吒的《乐歌珠串》,维底亚达罗的《项链》等。

    ⑩指上世纪50年代,沈从文放弃文学创作,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研究织锦花纹等,著有《龙凤艺术》一书。

    11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8、9页。

    12参见吴山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册,第516页。

    13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第9页。

    14参见吴山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1册,第416页。

    15参见周渊龙、周为编著《文字游戏》(1),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原诗840字,后人在图中心添加了一个“心”字,便成为841个字。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认为,可得诗3752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197页)。《镜花缘》第四十一回拟唐武则天序文认为,苏氏原题诗只有200多首。本文无意考证其实情,罗列于此,供读者参考。

    16《璇玑图诗》取自周渊龙、周为编著《文字游戏》(1),第7页;彩织鲁锦图取自王连海、朱悦梅编著《民间织花》,第44页。

    17钟嵘《诗品》所引为谢混语,《世说新语》所载为孙绰语,互为抵牾。据李徽教《诗品汇注》考证,《世说新语》所载是对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