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1)(3)

2014-11-08 01:15
导读:注释及 参考 文献 : [1]陆学艺主编:《当代 中国 社会 阶层 研究 报告》,北京:社会 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256页。 [2]“未来五年我国中产阶级
注释及 参考 文献 : 

[1]陆学艺主编:《当代 中国 社会 阶层 研究 报告》,北京:社会 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256页。 

[2]“未来五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达两亿”,《信息时报》2001年7月21日。 

[3] “龙永图大胆预测:中国中产阶级十年内达四亿”,http://www.chubun.com/ 

2201/12b/gb5/page42-06.htm。 

[4]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5]Quoted in Tonnies, F., Community and Society,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1988, p.18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53页。另外,在《剩余价值 理论 》中,马克思批判马尔萨斯时指出:“他的最高希望是,中等阶级的人数将增加,无产阶级(有工作的无产阶级)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将相对地越来越小(虽然它的人数会绝对地增加)。马尔萨斯自己认为这种希望多少有些空想,然而实际上资产阶级社会的 发展 进程却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页)。由此可以认为,马克思关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会进一步扩大的看法不是随意的,而是十分成熟的。 

[8] 吉尔伯特、卡尔:《美国阶级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9] Mills, C. Wright,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6,pp.12-13. 

[10]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p.17.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1] Mills, C. Wright,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p.65. 

[12] 引自前揭吉尔伯特、卡尔书,第86-87页。 

[12]Bell, Daniel, “Technology and Human Civilization”, Speech on Television in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2002, May 20. 

[13] Bell, Daniel, op.cit.,1999,p.13. 

[14] Mills, C. Wright, op.cit.,1951,p.73. 

[15] Ibid.,p.65. 

[16] 艾尔文·古尔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7]Vogel, Ezra F., Japan’s New Middle Class, Second Edition, 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First Edition,1963),p.4. 

[18]Hsiao, Hisn-Huang Michael (ed.), Discovering of The Middle Classes in East Asia,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c Sinica,1993,  p.3. 

[19] Pearson, Margaret M., China’s New Business Elite,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Goodman, David S.G., “The New Middle Class”, in Goldman, Merle, & MacFarquhar, Roderick (ed.),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秦言:《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0]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48-68页;Hsiao, Kung-ch’uan,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2, p.317. 

[21]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9页。 

[22]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90页;有关“再分配机制”的讨论见:Szelenyi, Ivan et al., “Social Inequalities in State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 Economies: Dilemmas for Social Policy in Contemporary Socialist Societies of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78,19:63-87. 

[23] 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北京:《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4] 前揭陆学艺书,第255页。 

[25] Goodman, David S.G.,“The New Middle Class”, in Goldman, Merle, & MacFarquhar, Roderick (ed.), op. cit. 

[26] 相关论述参见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59-160页。 

[27] Parish, William L., “Destratification in China”, in Waston, J.(ed.), 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Revolutio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28] 据统计,1952年国家部门的年度平均工资实际为446元,1980年为529元,28年总增长率为18.6%; 农村 集体人均收入在集体化后的1953年为38.8元,在毛泽东逝世前的1975年为54.4元,22年的总增长率为40.2%(《中国农业年鉴》1980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转引自: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7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9] 参见:“中国GDP统计存在水分吗”,南京:《扬子晚报》2002年5月4日A12版。 

[30]引自前揭肖文涛文。 

[31]顾海兵:“中国 经济 的市场化程度”,北京:《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8月13日。 

[32]“上海半数 企业 是私营”,南京:《新华日报》2002年5月8日C2版。 

[33]富塞尔:《格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1-2页。 

[34]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p.65. 

[35] Mills, C. Wright, op. cit.,1951, p.266. 

[36] Parish, William L., “Destratification in China”, in Waston, J.(ed.),  op.cit., 1984. 

[37]参见前揭陆学艺书,第29-30页。 

[38]Tocqueville, A. de., Democracy in America, Volume 1,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0, p.288. 

[39]Mills, C. Wright, op. cit., 1951,p.333. 

[40]Koo, Hagen,“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 of the Korean Middle Class”, in Hsiao, Hisn-Huang Michael (ed.), op. cit.,1993,pp.55-75. 

[41]李路路:《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企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42]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发展预测”课题组进行的一项关于69种职业声望的调查中,有21种职业的得分在80分以上,其基本都或具有 政治 权威、或具有科学知识、或具有复杂的技能和较高的收入;28种在60-80分之间,也多数是所谓的“白领”阶层。这两类人组成了我们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群体的主干(《2000年中国社会形式 分析 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2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43]孙巡等:“私家车消费动力何在”,南京:《新华日报》2002年5月8日B2版。 

[44] Goodman, David S.G.,“The New Middle Class”, in Goldman, Merle, & MacFarquhar, Roderick (ed.), op. cit.,pp.240-241. 

[45] Davis, Deborah (ed.),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46]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成长中的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与《精品购物指南的》未来发展”,1997年;前揭肖文涛文等。 

[47] “项怀诚在亚行年会记者招待会上透露,7月1日起公务员将加薪”,《扬子晚报》2002年5月13日,A4版。 

[48]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页。 

[49] 2002年春节,日本的NHK电视台的BS频道就以“中产阶级将改变国家”为题,宣扬了这种观点。参见高井洁司:“中国果真已经进入中产阶级 时代 了吗?”,日本:《世界周报》2002年3月5日。 

[50]晓柯:“2002年让我们一起步入中产阶级的新长征路”,http://fiannce.21cn.  Com/news/2002-02-10/613710.html. 

[51]参见前揭高井洁司文。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周晓虹
上一篇: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