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究述评(1)(2)

2014-11-12 01:38
导读:关系 网络 在动员中的作用,也得到 研究 者们的重视。如石发勇认为关系网络是 影响 基层 社会 维权发生及其结果的重要因素,这个命题可以解释为什么
                  关系 网络 在动员中的作用,也得到 研究 者们的重视。如石发勇认为关系网络是 影响 基层 社会 维权发生及其结果的重要因素,这个命题可以解释为什么面临着同样的 政治 机会结构和 问题 时,有的街区维权成功,有的则失败。当然支撑这个命题的结构性背景是 目前 国家的体制性结构。〔61〕                   关于空间环境在动员中的作用,赵鼎新认为这种作用的大小是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类型高度关联的。〔62〕在同一个脉络里,刘能认为“ 中国 都市社会中存在着促成参与的反对派社区及其动员网络,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诱发集体行动并促成个体参与的空间布局。”〔63〕动员结构这个议题在西方社会运动主流 理论 中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国内,总的来说,对这些议题的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                   4. 策略和手段                   众多 文献 中,对集体行动策略和手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民的抗争方式的研究。早期代表性的研究是Lianjiang Li, Kevin J. O'Brien在1996年把农民的反抗归结为“依法抗争”或“合法的反抗”这类形式。〔64〕随后, 2002年,郭于华将斯科特的“日常抵抗”的解释框架运用到中国的场景,把当前中国农民的多数反抗归结为“弱者的武器”的“日常抵抗”形式;〔65〕2004年,于建嵘在对前两种解释框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1998年后农民的抗争已进人到了“有组织抗争”或“以法抗争”阶段。〔66〕2005年,翁定军在对移民集体行动的研究中提出不同于“弱者的武器”的“沉默的抗争”概念,〔67〕并认为是沉默的抗争与权力的宽容共同为移民建构一种以基本的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生活空间,这是一种“沉默的共谋”。2007年,应星提出“草根动员”概念以及相应的细致、完整的解释框架,并把它定位为对“依法抗争”概念的拓展,而批评了认为农民的抗争已进入到了“以法抗争”阶段的观点。〔68〕                   对于以上研究者们提出的关于农民的抗争方式的各种解释框架,在中国均有适用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哪种解释框架可以取代别的种类。但它们的缺陷是共同的,即其研究视域没有照顾到突发的或者冲突激烈伴有暴力行为的集体行动。其原因之一,按照应星的观点,他们是把具有暴力性和违法性的“群体性事件”同日常的“群体利益的表达行动”区别开来研究的。本文认为,这种区别是不符合经验事实以及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的,因为现实中大多数的集体行动的特征或方式是混合的或者是处在一个连续谱中,〔69〕因而它们共享着相似的发生机制和过程或者因果机制。                   5. 话语                   在西方社会运动主流理论中,话语,作为研究议题,包括社会运动的意识形态、参与者的认同、口号或话语策略、行动中的突生规范( emergent norm)以及塑造运动话语的文化等,〔70〕而且很多是采取建构主义的取向和 方法 。国内文献对该议题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前文在介绍建构主义研究取向时已经部分涉及到,但主要是集中在对集体行动的“口号或话语策略”的研究。这同应星所称的“与西方社会运动不同的是,中国农民群体利益表达行动的主要问题不在资源动员上,而在合法性上”〔71〕状况是相一致的。这方面的代表性的研究,有应星对移民上访过程产生的话语从“汇报的政治学”和“明与暗的民间传说”两个方面进行了 分析 。〔72〕陈映芳在李连江和欧博文的关于“顺民、刁民”的话语研究的脉络里,提出基层政府“围绕着利益表达问题,存在着一种将贫困群体被”刁民/暴民“化的机制。”〔74〕郑欣归纳了在他的调查中村民上访时的种种话语策略。〔73〕总体来说,这些研究还主要时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概括阶段,而且议题比较单一。在本文看来,对集体行动中的“话语”研究需要拓宽和深入,而且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中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小 结                   1. 研究现状的总体特征                   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在研究取向和方法上,运用结构性分析居多而过程分析较少;运用理性主义分析居多而建构主义分析较少,另一方面,在过程分析和建构主义分析的运用逐渐增多的同时,各种研究取向和方法也开始相互融合起来。在研究议题上,主要涉及到集体行动发生的原因、政治机会机构、动员结构、策略和手段、话语等方面,但大部分研究在这些议上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怀以及必要的实证方法的支撑。当然,不同的问题意识,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以及关注什么样的议题,但研究者们需要提升的是理论层次以及更多的更加规范的实证研究。                   2. 夸大的“区别”与被忽视的“区别”                   夸大的“区别”是指大多数文献把具有暴力性和违法性的“群体性事件”同日常的“群体利益的表达行动”区别开来研究,并往往认为这种区别是本质性的。这种区别是不符合经验事实以及不利于研究 发展 的,因为现实中大多数的集体行动的特征或方式是混合的或者是处在一个连续谱中,通常是共享着相似的发生机制和过程或者因果机制。因此,在本文看来,为这些长期被区别“对待”的集体行动提供统摄性的、内在一致性的解释框架是一个必要的努力和尝试。                   被忽视的“区别”是指大多数文献只是关注在对“被迫反应式”的和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近年来集体行动的新的动因和特征的研究。如近年来,在中国社会转型中随着新的利益博弈格局的出现,“被迫反应式”的集体行动开始减少,而主动追逐利益以及以维护某种价值为目标的集体行动逐渐增多,同时大量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也是一个新的特征。这种新的集体行动或者集体行动的新特征的大量出现,挑战很多既有的理论,它需要被研究者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新的理论增长点可能就在这种关注中不断出现。                   3. 中国集体行动研究与西方社会运动理论                   中国集体行动研究坚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来构建一些概念或解释框架,如“依法抗争或以法抗争”、“压迫性反应”、“安全性困境”、“问题化技术”等。这些研究凸显了中国集体行动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也开始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对话,本文认为这是这项研究所要坚持的道路。另一方面,西方社会运动理论虽然不是研究集体行动的唯一理论,但它在研究集体行动以及社会运动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因此,对研究中国的研究者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地借鉴与运用这些理论资源。现有文献中对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借鉴和运用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层次,首先表现在自觉运用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并不多,即使是在少数运用社会运动理论的文献中,这些社会运动理论远没有得到系统的、深入的使用。这种现状首先需要研究者们充分地 学习 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然后在借鉴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才能更具有后发优势,才能为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进行实质性的对话提供可能。                   注释:                   [ 1 ] 广义的集体行动,是指代各种形式的、由一定群体参与的社会冲突的共同属性(Bert Useem.1998, Breakdown The orie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nu. Rev. Social. 1998. 24: 215 - 238. )狭义的集体行动被定义为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 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06年第1版,第2 - 6页。)本文在这里采用广义的集体行动概念,同时认为,在当前中国发生的集体行动主要体现了狭义的集体行动的特征。                   [ 2 ] [美]L. 劳丹著,刘新民译:《进步及其问题:一种新的科学增长论》,华夏出版社, 1990年7月第1版,第55页。                   [ 3 ] [美]道格·麦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著,李义中、屈平译:《斗争的动力》,译林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第26页。                   [ 4 ] 赵树凯:《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关于196封农民来信的初步分析》,《中国 农村 观察》,1999年第2期;《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战略与管理》, 2003年第6期。                   [ 5 ] [ 19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1版,第82 - 83、13页。                   [ 6 ]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刘炳君:《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的法社会学求证》,《政法论丛》, 2005年第4期。                   [ 7 ] 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以浙江省的三起“群体性事件”为中心》,源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http: / /www. usc. cuhk. edu. hk /wk_wzdetails. asp? id = 5920 .                   [ 8 ] 肖唐镖:《二十余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以农民行动的变化为视角》,学术中国网, http: / /www. xschina. org/ show. php? id = 356,原载《二十一世纪》(香港) , 2003年4月号。                   [ 9 ] [ 37 ] 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学海》, 2006年第2期。                   [ 10 ] 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行动取向---对湖南省衡阳县的实证研究》,载于《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45 - 59页。                   [ 11 ] 冯仕政:《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98 - 134页。                   [ 12 ]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 2000年6月第1版,第1页。                   [ 13 ] [ 27 ] 应星:《略论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及其限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 14 ] 应星、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西南一个水电站的移民的故事》,《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辑) , 2000年6月第1版,第80页。                   [ 15 ] [ 45 ] [ 58 ] [ 59 ] [ 71 ] [ 72 ]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过说法”到“摆平理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月第1版,第354、383、321、415、21、327 - 332页。                   [ 16 ] 李怀:《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3期。                   [ 17 ] 杨继涛:《知识、策略及权力关系再生产:对鲁西南某景区开发引起的社会冲突的分析》,《社会》, 2005年第5期。                   [ 18 ] [美]查尔斯·蒂利著,谢岳译:《集体暴力的政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1月第1版,第19页。                   [ 20 ] 渠敬东认为:首先,结构分析最强调分析的总体性,即一个社会每个生产生活的片断,都应回归到社会总体结构的基本特性上去。第二,结构分析的总体性更强调构成结构的每个环节的特性,即着力去寻找总体结构的每个位点的分布及其相关特征。其次,社会学研究也必须坚持机制分析的路线。机制分析不完全是制度分析,而是通过系统的思路或过程的思路来考察一个现象或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看看它究竟通过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转化到另一种逻辑那里去,或从哪个点出发逐步过渡到其他的方向上去。(渠敬东,“坚持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学科视角,处理 现代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大问题”,《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2期,第206 - 211页。)                   [ 21 ] 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 22 ] 孟伟:《城市业主集体行动的策略及其行为逻辑:以深圳市宝安区滢水山庄业主维权行动为例》,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 / /www. chinaelections. org/NewsInfo. asp? NewsID = 11.                   [ 23 ] 孔雯、彭浩:《城郊农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行动分析:以村民聚众上访为例》,《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                   [ 24 ] 王斌、杨志林、李志敏、徐寅峰:《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起因的演化博弈分析》,《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 25 ] 徐寅峰、刘德海:《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根源的主观博弈分析》,《预测》, 2004年第6期。                   [ 26 ] William A. Gamson. “Constructing Social Protest” , in Hans Johnston and Bert Klandermans, eds. ,SocialMovements and Culture. 1995, pp. 85 - 106. Minnesota.                   [ 28 ] [ 47 ]孙正:《组织化群体:关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基本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 29 ] [ 31 ] [ 40 ] [ 41 ] [ 54 ] [ 62 ] [ 70 ]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第64、71 - 72、64、195 - 205、240、253、32页。                   [ 30 ] 郭景萍:《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河北学刊》, 2006年第2期。                   [ 32 ] 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 企业 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 33 ] 党国英:《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中国农村观察》, 2001年第2期。                   [ 34 ] [ 43 ]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4期。                   [ 35 ] [ 51 ] [ 67 ]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社会》, 2005年第2期。                   [ 36 ] 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 应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5期。                   [ 38 ] 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第259 - 269页。                   [ 39 ] 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社会》, 2005年,总第239期。                   [ 42 ] [ 63 ]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 时代 》2004年第4期。                   [ 44 ] [ 52 ] [ 68 ]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2期。                   [ 46 ] [ 73 ] 陈映芳:《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天涯》, 2004年第6期。                   [ 48 ] [ 65 ]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 2002年第7期。                   [ 49 ] [ 64 ] LianjiangLi; Kevin J. O'Brien, 1996, 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Modern China, Volume 22, Issue 1 ( Jan. , 1996) , pp. 28 - 61.                   [ 50 ] [ 66 ]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 2004年第2期。                   [ 53 ] 王晓毅:《冲突中的社会公正:当代中国农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研究报告,2003年,转引自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http: / /www. sachina. edu. cn /Htmldata / article /2005 /11 /649. html.                   [ 55 ] 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学海》, 2005年第3期。                   [ 56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陈映芳:《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 57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第189 - 191页。                   [ 60 ]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 2005年第2期。                   [ 61 ] 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学海》,2005年第3期。                   [ 69 ] 肖唐镖:《二十余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以农民行动的变化为视角》,《二十一世纪》(香港) , 2003年4月号;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第191 - 192页。                   [ 74 ] 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河北农村村民上访调查》,引自中国社会稳定研究网http: / /www. shwd. net / shownews. asp? newsid = 461,原载《当代中国研究》, 2005年第3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转轨与转型及双轨制的并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