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一点中国的当代文学(1)(2)
2014-11-18 01:04
导读:第一是对于此岸,就是对于人间的肯定和爱恋。比如说《卿云歌》: 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还有《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
第一是对于此岸,就是对于人间的肯定和爱恋。比如说《卿云歌》:
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还有《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它们充满着对于人间的爱恋与肯定。
第二是对于世界万物的平衡、和谐与运转的赞颂。古往今来的许多作家歌颂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歌颂一年四季节令的运转,“爆竹声中一岁除”。歌颂万象的《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它充满了形象与动感。
第三是这种亲和表达的是中国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天人合一的理念当中,它又协调或者说保持了中国的士人、读书人或者说一个知识分子入世与出世的互补与互相转化的可能,包括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在这方面的作用。
第四,全世界都一样,就是文学当中对于爱情、亲情、对于母爱种种情感的讴歌。中国的文学作品里,包括当代的文学作品里都有大量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在亲和文学当中,表达一种豁达、豪迈、潇洒和超脱。我们可以回忆王维、李白、苏东坡、辛弃疾等等。这里边文人一生会有很多的遗憾,会有很多的痛苦,但是他发挥了文学在这方面的自慰的作用。文学不仅仅是一个添加剂,是一个煽风点火的能量,它本身也能有一种精神上的自慰、自我的调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当然,这些东西我们如果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讲,我们谈到亲和的文学,仅有中国的文学不是很够的,所以我说第六是对于世界的礼赞、爱心。最突出的代表是印度的泰戈尔。他以一种虔诚的宗教式的态度歌颂人、母亲、少女、天空、月和星,以及飞鸟与树叶。
第六,是对人间的各种事业的开拓和力量的表达,像美国的诗人惠特曼,在中国的文学当中见到比较少。
第七,亲和的文学中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唯美倾向。人生是令人不满意的,人是受到许许多多的限制的,但是好的经验和悲伤的经验、无奈的经验以及生老病死的经验,以及无限遗憾与依恋的经验,失落与痛苦的经验,都可以经过美的转化而变成人的一种灵魂的滋养。日本川端康成就有类似的说法:“悲即美”。
第八,也许我们可以讨论幽默。幽默的特点在于它既是雄辩的又是亲和的,既包含着“狡黠”也表现着顽强执著。一笑可以解千愁,一笑也可以讲出皇帝的新衣的实质。一笑可以狂狷,也可以随和从众。
当然我所说的雄辩的文学和亲和的文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不是说现在只允许亲和,不允许雄辩。现在有现在的雄辩,但是现在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学比革命前与革命初期或者是刚刚革命胜利的时候的文学有更多的亲和性,有更广泛的精神的内容与作用,它更宽泛也更多样,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在斗志昂扬的热烈事件演习中成长起来的文学人,强烈地要求、唯一地要求雄辩,痛心地要求雄辩,并绝对难以容忍亲和,也成为文学生活中的一道景观。实际上并未多么雄辩,但仍然有表演雄辩的激情,这也是屡屡有见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同时这里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雄辩者好像是大师,好像是烈士英雄,亲和的好像最多是“小师”,是普通人平常心,他们咋唬不起来。中国人除了文学以外,哪方面你要说有大师人家都承认,就是文学不行,因为你找不到一个当今的雄辩的鲁迅,找不到一个悲壮的扛着十字架的文学弥赛亚。所以相对亲和的文学的潮流中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家、大家,这是我至今也没有想出答案来的问题。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