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李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的内容,主张“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父不慈,则子不孝”、“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在宗族内部,强调“相爱相敬”、“平则同安乐、患难则共扶持”;在邻里关系上,强调“傍金傍银,不若傍个好乡邻”、“患难扶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研究姓氏文化,发掘其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剑(周口师范学院教授):弘扬姓氏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共同建构的一种民族向心力,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区别。正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那样:“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个广泛的概念下,所包含的主要是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共同习俗与血缘上的认同和延续等因素。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和弘扬姓氏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凝聚力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更好地把握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保障,并利用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祖国建设和民族发展。
郑强胜(寻根杂志社副主编):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认同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姓氏文化的很多内容包含在传统文化里面。姓氏文化除了血缘认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认同,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在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家谱、家规、家训等,这是维系一个家族、一个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家族的根本所在。我们研究姓氏、研究家族史,不仅仅要了解姓氏的起源、演变、发展,而且还要深入挖掘家族史的主要内涵,了解家族文化,使家族文化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不仅仅要追姓氏根,还要追文化的根,港澳台地区、全球华人,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山同水,正是这些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土地,才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这是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根本。
姓氏寻根有助中原崛起
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纷回归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中原崛起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基础。要加大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姓氏寻根组织服务,促进中原崛起。
李乔:对炎黄子孙来说,寻根最终要落实到一个祭祀祖先的行动上,而亲自到祖先的陵墓前,或到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祭拜,则是对祖先祭祀的最好方式。因此,物化的姓氏文化资源才是吸引海外华人前来寻根谒祖的最重要因素。这方面,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河南有众多的人文始祖遗迹。黄帝生于华阳(今新郑),今新郑有黄帝故里、始祖山,新密有黄帝宫,灵宝有铸鼎原;黄帝之后颛顼、帝喾皆以河南为主要生活区域,今内黄有颛顼、帝喾二帝陵;河南还是尧和舜生息繁衍的主要地区。同为三皇的伏羲、炎帝也在河南留有遗迹,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又名朱襄氏,今沁阳有神农祭天坛、柘城有朱襄陵、淮阳有五谷台。二、河南有丰富的古城古国资源。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河南,曾有众多的古国建都在这里。三、河南有众多的姓氏郡望地,如荥阳郑氏、颍川陈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汝南周氏、济阳蔡氏等。四、河南是众多历史名人的祖籍地及生活地。名人是家族的骄傲,他们出生、生活的地方无疑是后人祭祀、缅怀的圣地。五、河南是历史上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中国历史上三次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即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北人南迁,移民的主体大都来自河南。河南是客家人、闽台人、粤港人的祖根地。而唐代固始人陈元光、王审知兄弟的两次率众入闽,使得固始成了福建、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的祖根地。
李立新:河南有三个地点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梦魂牵绕的寻根圣地,一是洛阳的洛阳桥、二是信阳市固始县、三是开封的宋都珠玑巷。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西晋灭亡后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大的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今天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人口超过1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客家人根在河洛,不少台湾人和海外华人都称自己是“河洛郎”,认定“根在河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而洛阳的洛阳桥,正是客家人普遍认同的最初迁出之地的标志。福建省泉州市也有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是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遗迹。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客家先民就是从这里走向异国他乡的。所以,无论是洛阳的洛阳桥,还是泉州的洛阳桥,对于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固始是中原姓氏的一个重要的迁出地,在东南沿海和台湾等省的许多华人的族谱上都写有“光州固始”的字样。第一次南迁始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率兵3600名赴福建地区镇抚山民骚乱。陈政父子所率入闽将士及眷属8000余人,计有80余姓,落籍闽地。第二次南迁始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乡民随农民义军入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所率将士50余姓,也在闽地落户。据考证,在固始南迁的中原后裔中,既包括陈水扁的祖辈,也包括连战的先人。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这就意味着: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固始成为东南人民眼中的“大槐树”。
珠玑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北9公里沙水村,是粤港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的珠玑巷,是由于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广东新语》载:“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止至南雄,不忘竔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国之思也。”调查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今天,这些移居南雄的中原人士的子孙已经遍布粤港,从广东方志和许多姓氏族谱中可以追寻到其祖先出自宋都开封,到南雄珠玑巷,再辗转各地的踪迹。
黄典诚(厦门大学教授):河南固始地方方言的用语和发音,同台湾人口中的“河洛语”(闽南语)有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天亮”说成“天光”、“太阳”说成“日头”、“水开了”说成“水滚了”、“清晨”说成“早起”、“下雪”说成“落雪”等。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与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许多固始人迁徙闽,繁衍子孙。至今台湾及闽南一带,陈、林、黄、郑四大家族的族谱上,也都明确的记载,其先祖为河南光州固始人。
寻根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寻根到中原,河洛是故乡。
王建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洞开,海外华人一批批到祖国大陆寻根问祖,由沿海到内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寻根热。据侨务部门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河南省共接待过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人数达30多万人的各种寻根谒祖团。2003年在郑州召开规模空前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有3000余人参加,把海外华人中原寻根活动推向高潮。刘姓、张姓、谢姓、杨姓、范姓、温姓、钟姓等单姓的世界性联谊大会在河南频频召开。新郑黄帝拜祖大典、郑州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被定为省级节会,得到空前重视。不少海外华人通过寻根祭祖活动增加了对祖根地的了解,积极为祖根地捐资或在祖根地投资兴业,促进了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谢钧祥:姓氏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河南既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就应当充分重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并要真正利用好和发挥好这一资源优势。一是要切切实实搞好姓氏研究,真正摸清姓氏“家底”;二是要在高等院校开设“中华姓氏学”课程,培养姓氏研究人才;三是要利用各种手段,如图书、影视等广泛宣传河南的姓氏资源优势;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河南创建一座“百家姓寻根城”,形象生动地展示当今300个常见姓(重点是前100大姓)的来龙去脉,使这里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这当是河南由文化大省迈入文化强省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定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会创造更多引进外资的机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当然,也可先办一个“百家姓寻根展览”,到各地巡回展出,以扩大影响。
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要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河南的姓氏文化。一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要从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从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的角度去认识姓氏文化的意义,要承担起历史赋予河南的重任,充分发挥河南的文化优势,做好姓氏文化开发这篇大文章。二是实现中原崛起,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助推器。要利用河南的姓氏文化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与民营企业家到河南创业,以寻根为纽带,深入挖掘更多的人力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开放带动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有我们的寻根文化战略与产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性的研究体系、系统的寻根文化资源的保护体系、特点鲜明的寻根文化对外宣传体系、全面系统的网络性的海内外华裔联谊体系和紧密配套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打造姓氏文化的品牌与基地。
八大姓氏溯源
李
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4%,拥有将近1亿人口,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李姓出自嬴姓,颛顼帝和皋陶是其远祖,上古世代为理官,即掌管司法的官员,后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末理征得罪商纣王被杀,
其妻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活,遂改理为李氏。得姓始祖是李利贞,李利贞居于今河南省鹿邑县,他的11世孙李耳,就是《道德经》的作者、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也生于鹿邑县,所以河南鹿邑县是今天天下李姓的祖根地。
王
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大姓,其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41%。王姓的起源源头众多、族派纷繁,多数以爵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谓:“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在众多王姓支脉中,有两支起源于河南:其一
出自姬姓。东周灵王太子姬进,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出自今河南洛阳。其二出自子姓。商王子比干因苦谏暴君商纣王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后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改为王姓。
张
张姓是今天中国第三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07%。张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孙子挥,挥观察弧矢星受到启发,发明了弓箭,任弓正之职,因此便以张为姓。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其得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挥处于颛顼帝之时,其活动地点在颛顼帝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
刘
刘姓是当今中国第四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5.38%。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出自祁姓。帝尧的后裔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刘累,他生于夏代后期孔甲之时,善于豢龙,为孔甲帝养龙。刘累出生时有文在手曰“刘累”,所以就以刘累为名,其后裔以刘为姓,刘累先居于今河南偃师县,后隐居于今河南鲁山县,死后也葬在鲁山县。其二出于姬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姓,出自今河南偃师。即《元和姓纂》所云:“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
林
林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1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8%。是今天台湾第二大姓。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台湾。林姓来源有二,均出自河南。其一,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商王子比干的后裔。比干苦谏暴君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妻陈氏有孕,逃于牧野附近的“长林石室”中生男名坚。后来,周武王因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所以林姓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坚。比干是沫邑(今河南淇县)人;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西北一带;“长林石室”即深山密林中的一个石洞。今卫辉市西北12.5公里有比干墓、比干庙。其二,出自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洛阳,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也称林氏。
陈
陈姓在中华姓氏中为第五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陈姓是今天台湾第一大姓,与林姓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周朝建立后,周武王追封先贤遗民,把帝舜裔孙妫满封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去世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是为陈姓的血缘始祖。今淮阳县城有陈胡公墓。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于公元前479年,陈灭于楚,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就是陈氏。
郑
郑姓在中华姓氏中居于第2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分布以浙江、福建居多,是今天台湾第12大姓。郑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小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
周都城镐京,郑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趁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在溱水、洧水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是为新郑。郑国在春秋初期为强国,至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居于荥阳郡的一支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于是“荥阳”便成了郑姓最著名的郡望和堂号。
黄
黄姓为当今中华姓氏中第七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黄姓是今天台湾第三大姓,与郑姓享有“郑黄排满街”之誉。黄氏出自嬴姓。上古帝舜时,伯益因佐禹治水、佐舜调训鸟兽有功,被赐姓嬴氏。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就有黄氏。黄氏的先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县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今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淮河南岸有黄国故城遗址,出土有大批黄国青铜器。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