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的忧思(1)(2)
2014-12-07 01:38
导读:我不认为全球化等于西化,西化也不等于美国化,美国化更不是等于基督教化。 现代 性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是在神位颠倒之后“人的觉醒”时出现
我不认为全球化等于西化,西化也不等于美国化,美国化更不是等于基督教化。 现代 性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是在神位颠倒之后“人的觉醒”时出现的,算起来也仅仅 只有500年。 中国 战败于1840年,也就是说距今只有160年。我想说明的一个 问题 是,500年现代化前面340年中国在干什么?前面340年中国是否是远远落在世界水平的后面?那 种浸透骨髓的民族悲观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否真的那么理直气壮?
在我看来,恰好是前面三百年是中国文化“东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现代化或者 全球化初期时,全球不是“西化”,而是“东化”。中国文化在现代性初期很长时间内,对整个西方文化具有滋养作用,这种滋养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这样说,欧洲文明的来源是东方——古希腊人继承了埃及、巴比伦和东地中海沿岸的文明,成功地使他们达到了奴隶 社会 的高峰。同时,西方也吸收了很多中国文明的滋养,比如说在我所看到的一些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文化的书中,可以注意到如孟德斯鸠、伏尔泰、莱布尼兹这样的大思想家对中国文化都做了诸多吸收,甚至有一些传教士,把中国渲染得可以说是 美仑美奂。马可·波罗曾经到中国的杭州,他所看到的景色就像今天的中国人到了纽约、东京、巴黎一样,也就是说五百年前的前三百年,中国的文明在很多方面对西方是种 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恰好是160年的失败,使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认为全球化就是西 化,似乎中国从来就是战败,而且学会了将所有旧账算在传统上,进而全面抗拒我们的 传统,却从来没有审理过自己。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审呢?应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应 该重新认识审父、审己、审他人(西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文化拿来已有一个世纪了,今天我提出要“发现东方”。西方也曾提出要“发现中国 ”,但是他们发现东方的是实用文化。文化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思想文化,一个是 艺术 文化,一个是实用文化。他们看到东方的是杂技,看到东方的是瓷器,看到东方的是武 术,看到东方的是鼻烟壶、景泰蓝等等都是器物一类的东西。但像经、史、子、集、二十五史有谁完全翻译过去?西方有谁真正在进行 研究 中国思想文化问题?除了一些汉学家以外(汉学在西方已处于边缘)。就艺术文化层面而言,我们的琴棋书画已经成了对外交流的中介,但是在很多方面还被日本挡在后面:琴,在日本;棋,在日本;柔道,在日本;书法,在日本;还有很多艺术文化的现代转换方面,日本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已经成了躺在传统曾经的辉煌、今天落后而且未来未可知的一个国度。中国被日本的文化现代化挡在了后面,日本反而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面对这一严峻境况,20世纪的中国思想应从文化“拿来主义”转到文化“输出主义” 。我让博士生做了一个调查,在海外他们到了主要大学的图书馆,查了中国20世纪翻译 出去的专著有多少本?结果是不到一百本。其中有一部分博士论文是用 英文 写的,但是 没有出版。而在国内我也做了一个调查,20世纪翻译西方包括其他国家的书将近十万册。我还可以提供一组数据,1894年中国败给日本之前,日本每年翻译中国的书籍70本, 而战败后,从1894年到1911年,16年间只翻译了3本,还是明代的
数学书。这意味着, 中国一旦战败后,审视中国的眼光彻底变了!当代中国人能超越这种落后挨打的意识吗? 我们应该重新考虑中国文化是否可以输出?中国文化是否永远是处于劣势?中国文化是否 永远是西方中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只能是本质主义地存在于世界文化中等多种问题。
三、全球化中的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
在我看来,中国学界当务之急是“发现东方”——发现我们自己文化中哪些文化变成 了“僵死的文化”,我们要为它们送葬;哪些文化变成了“文明在碎片”,我们可以把 它整合起来,变成当代重新认识的对象;哪些文化可以创造性地发出来,变成世界文化 中的“差异性文化”,可以互相补充的、互动的、人类性的精神文化产物;哪些文化是 我们应该深恶痛绝地批判和清算的。
我们现在做的翻译出版“输出工作”可分为三方面:其一,组织专家将19世纪以前从 老、庄、孔、孟开始的经典著作用 英语 译成一百部;其二,将经过20世纪西方现代性洗 礼的一批学者,比如康、梁、王一直到季羡林的思想,翻译出版一百部。我注意到,西 方接受的中国学术支离破碎,尤其是某个学者
外语很好跟西方接触较多,他可能把自己 的思想部分地残片般地传播出去,但西方对中国整体性的了解仍然很差。其三,是翻译 出60本中国当代文化形态的著作,将当代中国建筑生态、
诗歌生态、小说生态、绘画生 态、书法生态、
音乐 生态等等分成60本,全面地向西方进行深度介绍。当这260部英文 书放在西方知识人的书架上,相信他们会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看待中国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同时,制作DVD一百部。西方人做的DVD“发现”在中国播映相当普遍的其中三部,一 部是《中国水墨》, 内容 写得不是很好,但是镜头拍得美仑美奂。而中国这方面的片子 拍得不太好,解说词大多是说教。应该按照国际性审美共识重新拍100部,让西方人改 变一下中国的艺术文化并不是过去很好,而今天中国艺术生态滑坡了的误读习惯。
有人说,沙尘暴是中国现代性所独有的,是中国的传统造成的。其实,稍微熟悉世界 史的人都很清楚:1931年,美国西部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沙尘暴,以后花了相当大的力气 才治理好。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有痛苦的一面,当 我们说起西方的时候总有一种憧憬,认为西方的福利制度好得无可挑剔。其实西方的现 代化,尤其是关于土地方面曾出现过很大的问题。 工业 革命造成的“圈地运动”,使得 大批农民丧失土地而成为流浪汉。英国当局立了一个法打击流浪汉。这个法规定三条:第一次抓住流浪汉要鞭打;第二次抓住割掉一只耳朵;第三次抓住处以死刑。因而这条 “血腥法规”在英国亨利七世时处死流浪汉72000人。可见,西方的福利制度并非从来就是完美的。 历史 是人类编织过的一个血腥的痛苦的过程。我们不能把今天西方所有的一切都全面认可。
全球化 时代 的东方,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借鉴之处,起码在我看来,我们的三星堆文 化便值得一谈。曾经有一个美院教师告诉我,中国先秦除了会做又大又笨的鼎之外,不会做人形青铜器。那么我想说,三星堆有众多的巨大的人形青铜像,而且它的权力象征 不是中原的鼎,而是金杖,怎么解释?
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著名教授告诉我,中国的编 钟意义不大,因为它连最基本的十二平均律都奏不出。为此,我专程去湖北考察了随州 编钟,事实上是,早在2400年前战国的编钟就是十二平均律,而且一个钟能敲出两个不 同音程的音。我想,中国人自己曾经做出过辉煌,今天我们认同了很多国际的东西,科 技、制度,应该认同。但是文化出现了对话差异,人文 科学 者应该面临这个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全球化中,中国文化应该坚持不懈地输出。这种输出,不是要像有的人所说的“拯救西方”文明,而是在全球化中尽量减少西方对中国的误读。这种文化输出需要坚忍不拔的勇气!在利玛窦前面有一个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为了传播宗教文化,在澳门停留了整整七年就是进不来,仍坚定不移地想输入西方文化宗教,最后因病死在海岛上。唐代时的景教传教士进中国也是坚忍不拔的。当时是盛唐气象,世界前列,就像今天的中国人去了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目眩神迷。但是就是这些被看做西方边陲之民的人,他们充满艰辛地到了唐代长安,坚定不移地输出他们的文化。难道今天我们的国势还不 如他们当时?但我们今天有哪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有哪一个中国人像传教士一样,坚忍不拔地把中国的思想输出去并告诉他们,让西方中心主义者知道尊重差异、尊重他者、多元互动是多么重要,是人类未来的平等对话的基础。
说到底,人类文化未来不是同一化,不是本质主义化,而是差异化、互动化和人类性化,这一点有赖于中国文化输出的广度、深度和胆识气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曰下升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