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佛教思想的源流、反省与批判(1)(2)
2014-12-07 01:39
导读:从宋代到清代,中国佛教之理论发展随着社会化佛教之衰落而停滞,但在民国时期开始复兴。而此中的先声是对中国佛教传统的反省、批判。欧阳竟无、吕
从宋代到清代,中国佛教之理论发展随着社会化佛教之衰落而停滞,但在民国时期开始复兴。而此中的先声是对中国佛教传统的反省、批判。欧阳竟无、吕澂、王恩洋等本着回复印度佛教本来面目的情怀,力斥中国化佛教的真如缘起以及心性本觉等思想的梵化色彩,发起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对中国化如来藏思想与心性理论的首次批判浪潮。继之有释印顺本着回到佛陀本怀的意趣对包括中国化佛教在内的如来藏思想的系统之批判。在理论建设方面,欧阳竟无、吕澂依据所宗的有为依唯识学,重新诠释心性如来藏思想,提出了依于第八识的如来藏说即“有为如来藏说”,以取代中印佛教传统的心性如来藏说即“无为如来藏说”,这对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皆是重要的发展。而释太虚、释印顺则对中印佛教传统思想形态予以解读,在中观系、唯识系外,区分出如来藏系思想,比如释印顺有对印度佛教的“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的三分说。将标为“真常唯心”的心性如来藏思想独立出来,实际是对中国化佛教作为佛性如来藏思想的印度渊源的梳理。
回眸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对唯识、心性与如来藏思想以及三者间的关系的认识,不能不说屡屡堕入思想误区。比如习惯于将印度唯识学简单归为一种类型,没有认识到印度唯识学具有有为依与无为依唯识思想二分的复杂性,忽略了印度唯识学对印度如来藏思想的定型性影响。这跟奘传唯识的思想倾向有关。玄奘西行取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旧译”的无为依唯识性质的心性如来藏思想有疑问,因此,他回国后弘传的完全是有为依唯识思想,没有译传瑜伽行派无为依唯识的最基本典籍如《究竟一乘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楞伽经》、《密严经》等。结果,玄奘学派就与唯识学的“旧译”以及主要依据“旧译”发挥的中国化佛教分道扬镳,甚至将无为依唯识学完全逐出唯识思想领域,这导致在20世纪宗有为依唯识学的支那内学院与中国传统佛教界间发生激烈且影响深远的思想冲突。总之,虽然支那内学院针对心性如来藏思想的梵化色彩的批判具有相当合理性,但其对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判断由于佛教“意识形态”的偏见而多显偏颇。其实佛学界一直没有意识到如来藏学与唯识思想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忽略了在唯识思想兴起后如来藏思想即没有独立于唯识思想的发展,即使是像释印顺这样缜密与博通的佛教学术家,也没有真正解读出唯识思想对早期素朴的如来藏思想发展到晚期成熟的如来藏学所起的关键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统心性与佛性思想的如来藏思想在出现初期即受到部派佛教修学者的批判,也为后世的中观派学人所诟病,而瑜伽行派虽然与之合流而有无为依唯识学,但亦尽量避免其梵化色彩,所以一方面强调佛性如来藏是建立在“无我”基础上的“无我如来藏”,另一方面强调佛性如来藏思想具有对治意趣,以及是用于导引我执重者进入佛教的方便。在瑜伽行派的进一步发展中其主流有为依唯识学与代表如来藏思想的无为依唯识学分道扬镳,所以以十大论师为代表的印度体系时代唯识学即成为纯粹化类型―――有为依唯识学,并以护法的有相唯识学为正统。玄奘在传译唯识学经典时,唯传护法之学,因此,奘传唯识与以无为依唯识学(或者说心性如来藏学)为基础的中国化佛教是异质的。由于中国化佛教进一步强化了印度早期如来藏思想的梵化色彩,奘传唯识追随者支那内学院判其为“相似佛教”。稍后,持中观立场的释印顺,通过对如来藏文献的梳理,试图抉择如来藏思想的源流与实质,以“真常唯心”之名将其判为非了义之方便说,这可看成为20世纪中国佛教批判思潮最终达到的结论,与印度瑜伽行派对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判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反省与批判,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缘于现代学术方法以及历史主义、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之影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