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1)(2)
2014-12-28 01:15
导读:地域性的全球化在不同文化环境生根 从族群、语言、性别、地域、年龄、阶级和宗教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和全球的普世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不仅是纠缠在
地域性的全球化在不同文化环境生根
从族群、语言、性别、地域、年龄、阶级和宗教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和全球的普世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不仅是纠缠在一起,我们现在常常发现地域性的全球化是一个特殊现象。譬如说台湾的文化,可以在休斯顿,可以在洛杉矶,可以在欧洲,可以在北美各个地方同时发展。
80年代中期,我在休斯顿参加一个文明对话的讨论会,达赖喇嘛也派了一位代表。听众数百人,但只有两位华裔参加。我的直接印象就是休斯顿的华人不多。晚上,这两位华裔带我参加一个欢迎台湾名流政要李国鼎先生的集会。集会在一个豪华旅店的大厅里举行,有五六百人参加,其中也有不少新闻记者。他们虽然身在休斯顿,但是他们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却了若指掌,譬如他们都知道台北的立法委员刚刚又打过架了,甚至一两个小时以前在台湾发生的大小事,他们都通过卫星传媒而一清二楚。他们显然是属于台湾文化的一部分,但却是在休斯顿。同样的情况在洛杉矶,在温哥华也出现。香港文化也一样。有的人说,现在温哥华应该叫做Hongcouver而不是Vancouver,因为很多香港人在那里安家落户而且改变了住房生态;泰国也一样,现在全世界的大都市中,除了曼谷以外,最多的泰国人是在洛杉矶。在汉城以外,最多的韩国人也在洛杉矶。这一种复杂的互动的现象,就是global和local之间的关系,英文世界里用一个特别的名词来形容它,叫做glocal,就是说既是global(全球的),又是local(地方的),因此同时是全球又是地方的现象。
另外,不少研究全球化的学人已认识到,一般的跨国公司固然是全球化的,但成功的跨国公司却是能够以全球化的理念,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地域里面,真正的生根,就是说,thelocalizationofglobalcompany(全球公司的地方化)是它成功的秘诀。假如它不能,不论从资讯、电脑等各个方面来看,它都无法继续发展、扩大,甚至连生存也出了问题。所以全球与地方之间的互动是错综复杂的。现在,不少学术界人士尽量从各种不同的方法取经和思想模式,来了解这种现象以及如何制定妥善回应的策略。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我认为,站在人文学的观点,这种现象应该从一种涵盖性的人文精神来了解,不能从一种偏颇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来认识。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启蒙心态的一个特色。启蒙运动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反对宗教的,另外还反对任何无法由理性来掌握的现象,甚至反对跟自然保持和谐。把人提到最中心的地位,培根思想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果你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你对自然要进行了解,但是自然不可能把她的秘密交给你。你一定要对自然进行试验,进行侵略,进行各种不同的挖掘,使得自然屈服于你。自然屈服于你,你方能了解自然。所以,就有了“征服自然”的说法。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重新塑造自然。所谓“人定胜天”,这种观念当然是体现现代精神的重要观念,也是一种有进步意义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冲突矛盾。这是今天人类进行自我反思必须面对的挑战。
人心和天道应能够合一合德
如果想对儒家人文精神有一整全的理解。我们至少应考虑到四个向度:一个是个人,一个是群体,然后是自然,还有天道。这四个向度可以作为充分体现两大基本价值的场所。群体呢,我刚才提到了,是从个人一直到人类社群,如何使得个人和人类社群所开展出来的各个不同的领域能够配合,每个阶段都有限定,每个阶段都可能破除限定,能够进行超升。这个总体的超升和我们具体地、逐步地破除限定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联系,因此儒家所谓的仁是差等的爱,是一种很现实、很实际的体知,就像水要往外面流的时候,它不能一下子就流到大海里面去,它要一步一步的流,如果前面有一个洞,那它一定要把洞填满了,才能继续流下去。如果我们不让它流,它就没有源头活水,就会干枯了,可以在个人中间干枯,也可以在家庭,族群,甚至人类社群中间干枯,所以一定要让它向外流。至于向外流的那股动力,和我们自己有没有很深厚的资源以进行自我理解是密切相关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所以,个人和群体要进行互动,健康的互动;整个人类群体和自然,应该有一个持久与和谐的关系。人类应该重新了解自然,重新肯定自然。另外,人心和天道应该能够合一合德。在这个层面,天道不完全是自然,天道有神圣的一面,可以是人的终极关怀,所以《中庸》才有“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样就可以和远古的中国传统里所谓的“天生人成”配合起来。人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仅是完成他自己的利益,完成家庭的利益,完成社会的利益,乃至完成人类的利益。他的责任感也应该是替天行道,作宇宙大化的孝子贤孙。
这四个向度:个人、社群、自然和天道;三个原则:个人和社会的健康互动,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解,人心和天道的合一合德,构成了一幅面面顾到的人文景象。这些价值的开拓,可以为全球性和根源性,表面上看起来冲突矛盾的两股观念,找到一个结合点。当然具体的实践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族群,每一个特殊的语言社会,每一个地域,每一个年龄代皆有一本难念的经。
人类共存基本原则与儒家伦理基本精神相契合
虽然困难重重,我们须面临挑战,逐步展现人生的智慧。最近的20年来,宗教界发展了一种普世伦理的研究计划,1998年6月在北京举行过一次学术讨论会。经过长期努力,学者们认可了人类社群可以共同生存的最基本的两大原则。这两大原则和我前面所讲到的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是相契的,当然和佛教、道家、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伦理也可以合拍。儒家对这两大原则有很精确的描述,比如说第一个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而不是“己所欲,施予人”,这个金科玉律在各大宗教里面,有些是正面的提法,有些是负面的提法,宗教界的学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认为负面的提法方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恕道。也就是说,我认为对我最好的,也许对我的邻居不一定最好。为什么呢?因为我对我的邻居的理解,不能够和我对我自己的理解那么全面,那么深入。因此我要履行“恕道”,恕的意思就是“如心”,就是要推己及人,我可以对自己苛责,严格要求自己自律,但不能用这一套适用于我本身的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但,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恕道原则一定要为另一个原则所证成,那个原则就是要以人道来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康德所讲的,要把人当作目的,不把人当作手段,应把人当作内在的价值,不把人当作工具价值,也就是俗话所称把人当人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样做既合情又合理,但想持之以恒则难度很大,但是这应是大家努力的目标。我们不把邻国当作我们发展的垫脚石,我们不把外人当作我们发展的垫脚石。这个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了我要发展,我也要发展周边的人,也要扩展到更多的人。这种观念是从霸权、控制转化成协调、互助。其中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向,包括经济上的竞争,不完全是零和游戏。所谓零和游戏是预设总共只有100点,如果人家拿了80点,我只剩下20;我拿30,人家只剩下70。零和游戏的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在人类社群的大多领域中,零和游戏是例外。因为不是零和游戏,所以就有双赢的可能,甚至三赢、五赢的可能。而这些可能性是要看我们有没有洞见,有没有真正的开放心灵,否则视而不见,根本没有实现的机会。常常是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做;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我们反而做了。原因呢?也许是我们的灵性不够真纯,也许是我们的视野不够宽广,也许是我们的“顶峰经验”不够深刻。总之,原因很多。但是,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不只是极少数的知识精英才能察觉的问题。
人文资源的开发,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家的责任。在深受儒家影响的东亚社会,人文资源应当是非常丰富的。1997年6月我曾在世界思维大会中用英文讲过“体知”的问题。我认为“体知”可以显示文化中国丰富的人文资源。现在我稍微介绍一下这个概念。“体知”就是“体验之知”,就是体之于身的一种了解。譬如说每一个人,表面看起来都是孤立绝缘的个体,其实我们都是一个个复杂的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任何一个人都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来看,每一个人都有尊严,都有他不可消解的人权,都可以有他的内在的价值。即使是一个完全自私自利的人,从儒家的角度看,还是有价值的。他不一定是社会的累赘,即使是社会的累赘,我们也不能够认为他完全不是一个人。这个“恕道”应该是宽广的一种恕道。从这方面看,恕道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但是从最高的体现来看,一个人并不只是拥有身体,事实上,“拥有”这个观念本身即是错误的,我们不拥有我们的身体,我们“成为”我们的身体。身体其实是一个创造出来的价值,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从出生,到爬,到走,到学会说话,到能够用我们的手,用我们的脚,都要通过复杂的自知自证,慢慢才能够和我们的身体融而为一。但是我们有心知,有灵觉,还有神明。从身体,即体之于身的身体,从心灵的理解,从灵性的开发和神灵沟通这些价值,都可以和身体配合起来。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里面,从来没有把身和心绝然二分的理念。所以身体成为心灵的监狱这一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里头是没有的。正好相反,儒家强调身体的发展,心灵的培养及灵觉和神明的开悟。因此,身心灵神能够结合在一起。这不是精英主义,而是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皆可以见证的道理,任何人,即使是没有特殊经验的人,都有体知的本能。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体知层次上面创造价值,或多或少的价值。
儒家伦理的基本训练是“知人任事”。就是说,要了解人,除了要了解世界,了解历史发展各个方面以外,更要了解人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开拓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让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想了解一个人,而他又不想让你了解,你是不可能了解他的。你即使把你所想了解的对象的所有资料,包括最秘密的资料都掌握住了,你也无法了解他。除非他愿意跟你沟通,否则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他。即使是他愿意跟你沟通,如果你没有自知之明,也未必能够了解他。这当中有很多复杂的感性和理性的因素。
“人生难得一知己”。能真正有一个人了解自己,这在中国传统里面是不得了的大成就。只要有一个就很好了。为什么呢?就因为你的努力,经过长期的努力,经过长期的沟通,经过长期的辩难,这中间当然有冲突,有痛苦,但是也有很细致的感情交流,你才能使得两个生命合而为一。如果你能了解更多的人,那当然更好。以前伯牙和钟子期的交往就是很有名的例子。伯牙的琴曲高和寡,只有钟子期一个人真能听得懂。通过钟子期的听德,伯牙的每一个琴声都能够在钟子期的心灵深处引发如实的共鸣。伯牙怎么弹,他就知道心志意趣何在。所以,到了钟子期死了之后,伯牙就不再弹琴了,因为他的琴声已经失去了知音。这种知音,既有
美学的意义,也有
伦理学的意义,还有宗教的意义。在中国传统里面,这是一种逐渐通过对自我的了解,扩展到对其他人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类和天道的了解,有极深刻的意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东亚社会,这些价值如果不能够开发出来,我觉得不仅可惜,而且可悲。可以不可以这样说呢?如果公众智识分子能够参与社会,能够关切政治,又能够通过自己的体知来开发文化的资源,这是在座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如果我们要做这项工作,我们应该了解到西方强势文明所导引出来的现代意识应有一种新的转化,譬如说市场经济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不要使市场经济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市场社会。经济可以有市场的效应,但是社会变成一个市场社会就是很大的悲剧。我们可以发展民主政治,但是民主政治和一种精致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开拓应该配套。假如只是发展民主政治,譬如台湾现在所发展的民主政治出现了金权黑道各方面的问题,那么这种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不能为人文的精神资源创造条件,太可惜了。这是民主恶质化的情况,非改变,非转化不可。至于个人的自由、责任和忠恕之道的培育,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社会,特别是从比较文
化学的角度来了解的社会,到底应该有哪一种参考的系数和资料?除了以先进的国家,如欧美各国,作为参照对象之外,我们为什么不把印度文化,马来文化,甚至原住民的文化,也作为我们参照的系数呢?
如果要开发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我们学习的对象不应只局限在西欧、北美和日本几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譬如像印度文化,如果我们开始了解印度文化,我们对我们自己的大乘佛教,对我们自己的道家道教,乃至有宗教性的儒学的理解,就可焕然一新。固然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来说,印度还不是最强势的文明,但印度文化有很多很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为我们所借镜,所参考。马来文化也如此。甚至原住民文化的文化,也应对我们有所启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的结论是这样:为了经济资本的累积,我们不能够不同时注重社会资本的累积;为了科学技术的技能的发展,我们不能不同时注重文化能力的发展;为了培育智商,我们不能不同时注意道德理性的培养;为了发展物质条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精神价值。
这些工作,所有的公众智识分子,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应该有责无旁贷的承诺。
我们都是启蒙心态的孩子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现代东亚智识分子的存在境域中,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西方的强势文明已经在我们的心灵结构中,不仅是根深蒂固,而且发挥了很多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我们完全不可能和它脱钩。这怎么说呢?特别是从18、19世纪以来,西方所发展的那个启蒙精神,也就是突出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功能主义乃至物质主义的启蒙心态已经是我们文化心理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启蒙精神还有很多深刻的理念,仍是我们期待和追求的目标。现在我们所接触的利益领域,如民主政治、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官僚制度、公民社会(包括主办这次座谈会的报业组织),都是从西方启蒙心态发展出来的现代制度。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利益领域后面还有极深刻的,而且我们都认为可以普世化的价值,譬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科学和法制。所以,我们都是启蒙心态的孩子,我们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启蒙心态的信仰者和实行者。
但是这个西方强势的启蒙心态,当它来到中华大地,来到东亚的时候,又是伴随着西方的霸权政治,伴随着浮士德的掠夺精神而来的,因此它又具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狰狞面貌。同时,现在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譬如说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解体,就是从家庭一直到全球社群各层次的解体,虽然说地球村已经出现,但地球村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人类社群的整合,正好相反,分歧,甚至歧视,异化的情况却越来越严峻。具有反讽含义的是,地球村的出现,各种社群之间的冲突矛盾竟更加严峻,甚至对个人也有一种很强烈的异化感。伯格(PeterBerger),一位在波士顿大学任教的
社会学家,曾亲口对我说,“没有异化就没有自由”。我相信这个说法。如果一个人对其他的人,对社会没有异化感,他既不可能充分发展他独立自主的人格,也不可能充分体现他的自由。但是,只有异化,只感觉到异化,只能履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念,那么人就会变成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社会也就成为狼吃狼,人吃人的悲剧社会,乃至人伦世界的消解。刚才提到的科学、实用、功能和物质主义,都是凡俗化的象征,对人伦世界中的神圣性起着消解的作用。在这种霍布斯所谓全面各自抗争的世界,要想搭第四座桥,要想培育有顶峰经验的人物,根本不可能。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强调异化,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潮流,也就是对以市场经济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抗议。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如何加以选择,怎样调动自己的文化资源来加以选择,就成为严肃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题。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才是廓然大公
启蒙心态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儒家的人文精神却不同,它基本上并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至少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一种涵盖性的人文精神。儒家的涵盖性人文精神,是通过一个层层限定,层层破除限定的方式,一种辩证的方式,来展现个人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公”和“私”的关系。如果从儒家传统来理解,特别是宋明儒学所突出的人文价值来看,“公”和“私”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对应关系。我个人是“私”,面对我的家庭,家是“公”,假如我不是完全自私自利,也要照顾家人,我就能从“私”提升到“公”;家庭是“私”,面对一个更大的族群,就是“公”,如果我只是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好的条件,而不顾及更大的族群,我仅只是表现出家族之“私”;族群是“私”,更宽广的社会是“公”,如果我只是注重我的族群,譬如说凡是姓杜的我都很照顾,否则我就不理会他们。这个就不是儒家伦理,而是黑手党伦理。如果从家庭、族群,再扩展到更大的社会,这才是“公”,但是社会不管多大,譬如说整个新加坡社会,或者美国社会,从儒家的伦理看来,还可能是“私”,因为面对整个人类社群,只是关切美国或新加坡的私利,至少东亚社会、欧洲社会不会赞同。所以必须要扩展到人类的全体。但人类的全体还可能是“私”。有关这方面问题,宋明儒学谈了很多,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才是廓然大公,因为从宇宙的大化流行来看,人类并没什么了不起,也是“私”。为了人类的“私”,而不能对自然有所了解,不能对天道有所了解,这就是自小门户。
根据这一思路,儒家人文精神有两个基本价值。一个基本价值是要扎根,把我的原初联系转化成自我实现的资源,我并不是要否定我的族群,放弃我的语言,男人不愿意做男人,女人不愿意做女人,放弃我的性别,对我的出生地保持一种怀恨,对我的年龄代,像我那个小女孩她说,我不管怎样努力,永远没有办法比我的哥哥年纪更大,我说你这个年龄代本身很好。那么,这些条件事实上是可以成为你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另一基本价值则是继续不断地突破限制,再往更高的境地挺进。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