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文化述论(1)网(2)
2014-12-30 01:12
导读:三、蜀道与蜀道文学 蜀道以艰险崎岖难行著称于世,而其闻名于天下,相当程度上又与 历代诗人名士在其有关蜀道的诗文作品中的描写演染大有关系,李
三、蜀道与蜀道文学
蜀道以艰险崎岖难行著称于世,而其闻名于天下,相当程度上又与
历代诗人名士在其有关蜀道的诗文作品中的描写演染大有关系,李白一
首《蜀道难》使蜀道声名远播即是证明。实际上,自汉魏以来,有关蜀
道的颂赋、诗歌、游记就连绵不断,其中不乏名人名篇、佳作美文,形
成一种以蜀道之旅为题材的文学形式——蜀道文学。
石门摩崖中的《石门颂》、《石门铭》、《@②君开通褒斜道》、
《杨淮表纪》、故道线上的《@①阁颂》、《西狭颂》从文学形式来
看,基本上属于汉代赋颂类文章。赋颂文体兴盛于两汉魏晋,班固《汉
书·艺文志》、范晔《后汉书·文苑传》、陈寿《三国志》、严可均《
全上古三国六朝文》等均收有不少赋颂类文章。颂其实也是赋的一种形
式,专为歌功颂德而作,如《石门颂》就是颂扬已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复
修成褒斜道盛事功德之文,《石门铭》系歌颂北魏梁秦刺吏羊祉之文,
《@①阁颂》、《西狭颂》都系歌颂东汉武都太守李翕之文。颂类文
赋一般采用四言韵诗形式、典雅庄重、富于节奏。如《石门颂》:“君
德明明,@⑦焕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缓亿衙@⑧
。春宜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雅以方”;《石门铭》状描自
然景观也十分凝炼生动:“水眺悠晶,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
秋风夏起,寒鸟春伤”。如此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句子还有许多。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评论颂体类文章时说:“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练,
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臣;敬慎如铭,而异夫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
汪洋以树义,唯纤曲巧致,与惰而变”。用之评价《石门颂》等蜀道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体文章,同样是十分恰当的。
蜀道文字中成份最大、最普遍的文学形式是诗歌。蜀道诗起源于南
北朝时代,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即收有南朝萧纲、刘孝威、
阴铿等人以《蜀国弦》、《蜀道难》为题的数篇歌词。[10]唐宋川陕交
通兴盛,蜀道诗创作也趋向繁荣,沈quán@⑨期、王勃、李白、杜甫、元
稹、李商隐、郑谷、石介、文同、苏轼、陆游、范成大、吴泳、汪元量
等著名诗人均有蜀道诗传世,其中象李白《蜀道难》、李商隐《筹笔驿》
、郑谷《兴州江馆》、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等都堪称经典之作。明
清时期,蜀道诗数量仍然可观,著名文学家方孝孺、康海、何景明、王
渔洋、吴梅村、宋琬等都有不少颇具历史地理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的诗
作,其中尤以王渔洋陕川栈道之旅诗与宋琬《栈道平歌》、梁清宽《贾
大司马修栈道歌》最为闻名。笔者曾在《唐宋蜀道诗的历史地理价值》
[11]、《论唐宋蜀道诗的文化史意义》[12]两文中重点探讨过蜀道诗的
史地学术价值与文化思想史意义。元明清蜀道诗在唐宋蜀道诗主题、内
涵、外延方面有更深广的开拓,但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沉郁悲凉、幽远深邃的
美学意境。为节省篇幅,
此暂不详论。
除蜀道诗以外,唐宋以来文人学士还写下了不少记述蜀道旅程的游
记,或描述栈道沿途奇险景观,或抒发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感叹,其
历史地理学价值和文化史意义同样不可忽视。蜀道游记散文较重要的有
唐代柳宗元《兴州江运记》、刘禹锡《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孙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兴元新路记》、《书褒城驿壁》、北宋文同《梓州永泰县重建北桥记》
、李复《yì@⑩水集·与王漕书》、南宋李耆寿《灵崖叙别记》、元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川陕部分描述、清
代王渔洋《蜀道驿程记》、道光时日本学者竹添井井的《栈云峡雨日记》
等。
唐宋至明清这批蜀道游记散文首先是研究川陕交通及其变迁的珍贵
史料,如唐代后期新修的文川道(系褒斜道一旁支),《旧唐书》、《
唐会要》等文献中记载极简略,以至后世许多史地学者甚感困惑。八十
年代以来,学者始从晚唐文学家孙樵的文集中发现《兴元新路记》[13],
问题方得以基本解决。《兴元新路记》为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孙
樵亲历新辟的兴元路后所写,记述自己从扶风东皋门进秦岭入栈后沿途
所见驿馆村落、山谷溪流、栈孔石刻,至山南城固文川驿出山。由于这
条新路筑修不到一年便“为雨所坏”[14],通驿时间极短,所以孙樵之
文是该道路唯一真实详细的文献,史料价值甚高。
自元代起,外国旅行家也开始旅游考察蜀道,并有记述。元世祖时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有秦蜀之行,《马可·波罗游记》第
四十二章、四十三章至四十四章先后记录了自忙哥刺(Mangalu)驻跸地
西安府西行翻越秦岭踏上栈道径“蛮子省”(Achbaluch Manji)汉中府
再越大巴山至成都府(Sin-din-fu)的长途旅行见闻。虽系马可·波罗晚
年在狱中回忆所记,且又经过数种文字辗转翻译成中文[15],但依然可
以反映元代川陕蜀道沿途城乡风土物产的某些真实信息。如游记写自西
安府西行,“一路上有许多美丽的城镇和小城堡,那里的居民以经营工
商业为主,也生产大量的丝”。可以看出是有关西安至宝鸡沿途所见景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观与社会经济状况。旅行家进入汉中盆地后,又有如下文字:“这里土
地平坦,人口稠密,居民依靠商业和手工业为主。这里生产生姜,商人
们将生姜行销到契丹省内的各地牟取暴利。这地区的小麦、稻米和其它
谷物也十分丰富,并且价格合宜”。关于元代汉中盆地社会经济状况,
我国历史文献涉及甚少,而《游记》中的这段记载涉及汉中地理、人口、
商业、手工业、农
作物、土特产品等,弥足珍贵。《游记》还真实摄录
了自汉中去成都沿途自然及人文景观:“这片人烟稠密的平原,一直延
伸到两个驿站远的地方,接着又是高山、峡谷和森林。再朝西径直骑行
二十天,继续发现这一地区仍有人烟,他们也是信奉佛教,他们依靠地
里的庄稼、山上的猎物过活”[16]。这显然是金牛道沿途巴山山民宗教、
经济生活景象的简要回忆。
清初著名诗人王渔洋曾两次往还川陕,经过褒斜道,将沿途所作诗
文编汇为《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陇蜀馀闻》,后人编
汇有《渔洋箐华录》,其中尤以《蜀道驿程记》对蜀道研究意义甚大。
王渔洋所行乃明清连云栈道,与秦汉褒斜道北段已有不同,北段入口已
由méi@(11)县改为风翔草凉驿,《蜀道驿程记》记诗人入栈时写道:“
出风翔南郊,遥望陈仓山,直插天汉,与太白、终南连亘,秦蜀大阻也”
。至连云栈著名险关柴关岭正逢豪雨如注:“诸山出云,缕缕石上。过
右陈仓道,即两当道也。度柴关岭,岭上下二十里,石齿廉利如剑锷,
下岭沿青羊河行,河流挟雨益怒,……幽篁丛木,蒙茸数十里,不见山
岭,行人与虎豹、蛇虺一线”。褒斜道之险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清代蜀道游记中值得注意的还有日本学者竹添井井于明治九年(
1876)在中国西南旅行的《栈云峡雨日记》两卷。竹井氏此行是由北京
出发,历经河南、陕西进入四川,复由三峡出蜀,历时四月。《栈云峡
雨日记》上卷叙述取道汉中北南栈道旅历,对栈道沿途道路里程、山川
胜迹、文物古迹、风土民情有详细真实记录,同样是清代连云栈道交通
的重要文献,周郢先生已有专文评论[17],此不赘述。
蜀道游记不只是栈道风光景观的客观叙录,往往含有浓重的忧患和
批判意识,折射出古代士大夫忧国、忧君、忧民的思想感情。如孙樵的
《书褒城驿壁》写号称天下第一的褒城驿,至晚唐已是“庭院甚芜,常
庑甚残”,残破而萧条,经驿吏的口述,方知是判史县令荒于理政,当
愁醉nóng@(12),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从而作者不禁发出
沉痛的感叹:“州县真驿耶!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缘,姿为奸欺,以卖
州县者乎?”[18]。褒斜道口褒城驿衰败冷落如此,深刻地揭示了晚唐
地方政治的昏暗腐败。该文被清人作为唐代范文收入《全唐文》中[19]。
王渔洋经褒斜道去蜀经汉中,凭吊汉中明瑞王府遗址[20],感怀历史兴
亡沦桑,怆然生悲,写下咏史诗《故宫曲》二首,并以另一篇日记纪事
言情:(康熙十一年七月)“初九日,过次公邸,明故瑞王宫也……李
自成入秦,王走重庆。张献忠陷重庆,遇害。今瓦砾满目,惟存后殿一
区,改兴元书院,前守中xiù@(13)所置也。朱门潭潭尚极宏丽。殿前后,
丛桂、老梅、樱桃数十株。又观所谓西园者,有亭榭四五,桂花渐落,
紫荆数枝方作花,凄绝动人。有羝羊伏草中,惊人而起,因忆盛时鹤洲
凫渚之乐。而今台榭已倾,曲池就平,不待雍门之琴,乃泣下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1]瑞王府残垣断壁,亭榭花木使诗人满目凄凉,满腹悲伤,伤君忧时
之情溢于言表。千古兴亡几多事,蜀道古栈上演出过多少王朝的盛衰兴
亡,人物的非欢胜败!蜀道游记散文鲜明地体现了深沉凄怆的历史悲剧
意识。
四、蜀道与古代宗教
道教与佛教,一为中国的土生宗教,一为外来宗教,是对古代中国
社会、文化起过重要影响的两大宗教。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在蜀
道上留下了一定的遗址痕迹,从中可以捕捉到道、佛二教流传的某些历
史信息。
三国时期汉中地区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张鲁政教合一式政权,
五斗米道在这里一度盛行。张鲁系东汉末年沛国人张陵之孙,《后汉书
·刘焉传》载:“(鲁)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中,学道鹤鸣山中”。后
张鲁继承其祖父之业,“住汉中,断谷道,……立义舍,置义米、义肉
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己,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22]。考其汉中
五米道来源,当自益州经剑阁、金牛道北传所至。三国以后,“五斗米
道”沿蜀道继续北传至关中、陇右,至北魏寇谦之“清整道教”才在北
方废止。可见在东汉、三国、两晋至北朝前期,蜀道一直是道教北传的
主要路线。隋唐以后,道教虽然已不占主流,但仍在蜀道留下自己的建
筑,四川梓潼鹤鸣山有著名的唐代道教石刻造像、七曲山有西晋道人张
亚之祀庙和“应梦仙台”石坊。唐代石刻造像以佛教为多,属于道教者
罕见。蜀道上的这两处道教石刻遗物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道教在蜀道沿
线的流传情况和文化地位。
与道教相比,南北朝以后,佛教势力渐大,长时间占主流地位,这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蜀道沿线大量的佛教石刻造像方面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蜀道上的佛
教遗址较为重要的有故道兴州(今陕西略阳县)、嘉陵江畔的灵崖寺(
又名“药水崖”)、金牛道上的四川广元观音崖造像、千佛崖造像、皇
泽寺武则天石像、剑阁武连觉苑寺明代佛教壁画等。灵崖寺位于略阳县
南七里嘉陵江山崖下,为唐宋时期蜀道北段一著名佛寺,南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元代《大元一统志》等均收录此寺,
至今寺内仍有毗庐大佛像、白衣菩萨、罗汉像等,墙壁上还嵌有唐宋诗
人欧阳詹、张俞、鲜于shēn@(14)等人游息灵崖寺的题诗。广元观音崖是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王朝出征云南的将士所造佛像,旁边
有《释迦尼佛像赞》摩崖石刻碑记,造像生动,窟龛精美。广元千佛崖
石窟造像更以数量繁多,气势恢宏闻名于世。据乾隆时的《广元县志》,
千佛崖系唐代利州刺史韦抗在开元初修筑广元一带栈道时凿刻,以后宋
元明清继续凿修,至清乾隆时已有佛像一万七千多座,堪称惊人。
蜀道佛教造像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造像大多与蜀道架栈修路有
关,是蜀道交通文化的产物。二是大多数始于佛教在我国内地广泛兴盛
的隋唐时期,以后历代层累延续;三是由于蜀道偏僻险危的地理特点,
大多造像保存完好,成为蜀道文化中一份重要遗产。
综上所述,蜀道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古代金石、书法、历
史地理、文学宗教等各个文化领域。挖掘、整理、利用具有特色的蜀文
化,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蜀道历史文化旅游线的开发,进一步
沟通我国西北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都有其特殊意义。
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11][12]参见拙作《唐宋诗所反映的蜀道历史地理》,载《文
博》1994年第2期;《论唐宋蜀道诗的文化史意义》,载《成都大学学
报》1995年第3期。
[2]张传玺:《释“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考古与文
物》1980年第4期。
[3]杨震方:《碑贴叙录》。
[4]郭荣章、李星:《褒谷石门——世界上第一个人石隧洞》。《
光明日报》1987年7月14日。
[5]洪适:《隶续》卷十一。
[6][7]杨培钧:《“汉三颂”价值论》。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一辑。
[8]雒长安:《石门摩崖书法艺术散论》。载《成都大学学报》
1989年第1期。
[9]《宋代蜀文辑存》卷十五。
[10]李志勤等:《蜀道话古》,
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孙可之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
之一,1979年版。
[14]《旧唐书》卷一八《宜宗纪》。
[15][16]陈开俊、戴树英译:《马可·波罗游记》137页,福建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17]周郢:《外国学者笔下的汉中古道》。载《文博》1995年第2
期。
[18][19]《孙可之文集》卷二;《全唐文》卷七九五。
[20]瑞王府系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封于汉中的王宫。万历二十九年
始修,历二十六年告成。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农民军逼近汉中,
朱常浩逃奔重庆,次年夏被张献中所杀。瑞王府也在明末战乱中败圮。
[21]王渔洋:《蜀道驿程记》。
[22]《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