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张华教授评王崧舟《一夜的工作》(1)(2)

2014-12-31 01:06
导读:第三点,我来谈一谈对王崧舟老师的印象。 我的第一个感受,王崧舟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好,首先是因为他有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因为他有这样的心

  第三点,我来谈一谈对王崧舟老师的印象。

  我的第一个感受,王崧舟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好,首先是因为他有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因为他有这样的心灵,于是,他在上这样的课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他自己。他自己首先被这种氛围所感动,于是,用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感染了我们在座的学生。所以,他的课自始至终充满情感,最后,一个堂堂男子,也涌出了激动的泪水。整节课,我都看到他的眉头紧锁着,因为他被一种情绪所控制着,所感染着,所以,当他的课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如果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来到课堂上会是什么样子?但如果一个老师带着充满了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又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老师充满激情地来到课堂上,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从你自己工作的异化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的一种思路。老师最大的悲剧,或者说成人的最大悲剧之一,就是不得不接受他的工作的异化。

  我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就是我们的工作尽管让我们养家糊口,让我们活下去,但同时也异化我们。什么叫异化我们?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工作是分离的,或者说我们并不真心喜欢我们这份工作,我没有溶进这份工作当中去。比如说,我是个语文老师,但我和我教的语文是分离的,我和我教的学生是分离的,于是,你每工作一天,都在经受一次苦役,但你又不得不去做,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来选择。而且,就这项工作还有很多竞争,这样,人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每天所从事的工作的异化。而当人充满激情地和自己的工作融为一体的时候,首先对老师来讲,是摆脱了一种异化的状态,所以自己就活得好。因此,这首先不要把它看作是拯救学生,而要看作是拯救自己,对我们自己好。所以,从王老师充满激情的心灵当中,我感觉到,他喜欢这项工作,他爱学生,他爱语文,我看到的不是王崧舟老师在讲,而是语文在说什么,而换一个角度,又好像不是语文在说什么,而是王崧舟老师在说什么,在这节课中,由于他充满激情,也就把他所教的课文以及这35个孩子,都在心灵上面融为一体,这是他为什么能够达到较高的境界的一个理由。

  第二个印象,王老师是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他充满了教学的智慧。比方说,当孩子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有特殊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但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比方说,老师们,有一个情节你们注意到了吗?当孩子们描述这个宫殿式的建筑和室内的简单陈设的时候,王老师有句话:你们说说这宫殿式的房子里面应该有什么?这一个问题就把我们的孩子们一下子拉进了周总理工作的场景,孩子和周总理拉近了,孩子和课文拉近了。孩子们说,应该有个文件柜,还应有几张沙发,还应有个留声机以及几张古典的碟片,还应有一幅走起来轻软一些的地毯等等,当孩子们描述还应有什么的时候,事实上,他们的心里就在想: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里,既是课文在呼唤着孩子的心灵,也是孩子在发自内心地想,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于是,情感就自然展现出来了,这一个问题,就让孩子们进到课文中来,这就是智慧。再比如说,到后来,当孩子们的情绪非常饱满的时候,王老师又放出了音乐,屏幕上打出了几个字,后面是,总理当时正在想什么呢?一下子就把孩子和周总理融为一体,就是假如我是总理,我当时在想什么,我要把它写下来。这许许多多的环节,都是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智慧是什么?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智慧叫做“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体会,这叫“以道观之”。意念是“以我观之”。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悬妙的,是把人和这世界融为一体的,用孔子和孙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智慧的境界了。在西方,智慧还是什么?它源自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来自一个叫赫尔莫斯的神——智慧之神,他是专门在上帝和人间传递信息的,是上帝的信使。到后来,在20世纪,在西方诞生了一个词,这个词叫“解释学”,解释学就是集中体现出一种智慧的表达。作为一个老师,说出学生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东西,这就叫智慧,这是西方人的概念。总之,王老师体现出了一种教育智慧的力量。

  第三点,总体来看,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登山,就像登泰山一样,一开始是缓缓的,然后渐入佳境,到了一定程度来到中天门,再后到南天门,一览众山小。它是层层的一种递进,然后层层地提高,渐入佳境,最后达到高潮,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他不是按着一个个环节,按着备课本中的那样按部就搬地下来,而是像登山一样,不断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体验一种更高的境界。

    第四点,这堂课王老师上得美伦美幻,但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路来上这堂课呢?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如果你来上这节课,你准备怎么上?你再怎么向王老师学,你终究学不来,因为,你不是王崧舟。于是,我们就要想,我们到底要向王老师学什么?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路。

  让我来想一想,我想到这样几点:

  1、这堂课首先是从用两个字的词来概括,到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直到后来用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又来替换文中的一些词,如“极其简朴”,它是这样从部分到整体,直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但是,假如我们不从部分到整体来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从整体到整体行不行?我们一开始,首先不把这篇课文用几个词来概括它,而是整体感受这篇课文。我甚至觉得我们能不能不把宋小明的那首诗与课文分离开来,而是整体地把它读完,体会完,然后再去谈对这篇课文的想法。一开始就进入一个整体的境界,一开始就饱受一种情绪的感染。然后等我们的学生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对这篇课文的想法的时候,再来谈对某些词的含义的理解。这样处理行不行?是不是一条思路?

  2、王老师在后来的45分钟时间里,他的语言和情感是一体的。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为他的很多情感还没有调动起来,所以他的很多话是主持人的语言呢?还是平常我们上课的语言?一开始,王老师是主持人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是非常优美、流畅、充满激情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们不用这种主持人的语言来上,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就像我们平时谈话的语言来上课,又会是什么效果?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来”,做得尽善尽美地那么好呢?还是让它自然流畅?这两者可不可以结合?这有没有可能来探讨?

  3、这堂课让学生读得再多一点,体会的再多一点,然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可不可以?

  4、这堂课使我想到一个西方学者的话,就是: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这节课是一堂意义的课,是完全在一种情感的包容当中,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走完了这么长的时间不觉得累。但是,我们要想,我们追求意义和提出问题这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能不能把追求意义和让学生提出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这篇课文本身的问题,提出其它的问题,可不可以?就是说,能不能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氛围当中,再做深入的理性思考当中,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谈自己对总理的看法。当然,这种谈并不是用怀疑主义、玩世不恭地谈,而是负责任地谈,是自己动脑子去谈对问题的看法,行不行?在我看来,我们这堂课还可以把对意义的追求,情感的体验和对问题的质疑,这几者结合得更加紧密一点。

  是我对这节课还有没有新的思路方面简单地来概括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因没有任何准备,我自己也没有任何语文教学的经历,谈得不着边际,请大家见谅。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改造+恋爱”:索解十七年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