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宋元文学艺术与关羽信仰的形成(1)(2)

2015-01-05 02:07
导读:赤兔马:《三国志·吕布传》载“布有良马,曰赤兔”。即赤兔马是吕布的坐骑。《三国志平话》中赤兔马仍为吕布所有。但在元代杂剧中赤兔马成了关羽
  赤兔马:《三国志·吕布传》载“布有良马,曰赤兔”。即赤兔马是吕布的坐骑。《三国志平话》中赤兔马仍为吕布所有。但在元代杂剧中赤兔马成了关羽的坐骑。杂剧作家马致远创作的《般涉调·耍孩儿》曲内有云:“这马知人义,似云长赤兔。”《三国演义》对赤兔马进行了十分合理的处理,即吕布伏诛后曹操将它转赠给关羽,以达到拉拢关羽的目的。从此,赤兔马一直为关羽坐骑。临沮之难,赤兔马绝食而亡。
    关羽神像在宋元固定下来。《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国志平话》介绍:“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观乱臣贼子,便生怒恶。”当时盛行的三国历史戏剧中的关羽艺术像与平话完全一致。关羽角色戏中其“穿着”完全相同,即渗青巾,蟒衣,红袍,项帕,直缠,褡膊,带剑,三髭髯。《关云长单刀劈四寇》说,关羽“生的面如挣枣色,卧蚕眉,长髭髯,金盔金甲,骑一匹黄膘马,挈一柄青龙偃月三停刀。”《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还被蚩尤称为“红脸汉”。这些三国戏中的关羽艺术形象影响着祠庙里神龛塑像。元末鲁贞作《武安王庙记》云:“乘赤兔兮从周仓。”[11](《桐山老农文集》卷1)四库馆臣因此责其“引用俚语,殊乖大雅。”[14](《四库全书总目》卷168)其实,这正是宋元关羽像的真实描绘。
    五月十三日是祭奠关羽的传统节日。明清时朝廷和民间都在这一天举行祭祀关羽的活动。至今海外华人仍保留着这一天祭祀关羽的习俗。实际上,五月十三日祭奠关羽也是宋元文学艺术确定下来的。遍检历史文献:五月十三日既不一定是关羽生日,也肯定不是关羽死期。这个祭日纯系宋元杂剧提出来的。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玉泉寺长老说,关羽一年内享有三祭,即四月八日、五月十三日和九月十三日。这是宋元民间祭祀关羽日子的真实反映。郝经《汉义勇武安王庙记》描绘金朝祭祀关羽的盛况说:“夏五月十有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则大为祈赛。”同恕所作巩昌府仁寿山《关侯庙记》中证实,金元时期除巩昌府因特殊原故于五月二十三日祭祀关羽外,其他州县均在五月十三日祭祀关羽。[15](《榘庵集》卷1)到明清时这个祭日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以之为关羽生日。梁章钜《归田琐记》明确说:“今时以五月十三日为关帝生日。”[9](卷7《三国演义》) 中国大学排名
    不仅关羽的神像和祭日是宋元文学艺术作品确定的,关羽的许多神号也是宋元文学艺术作品提出来的。“崇宁真君”是关羽的第一个神号,研究者误认为它是宋徽宗赐予的,实际上就是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率先提出的。后来剧情被《汉天师世家》和《三教搜神大全》等道教文献编入,造成广泛的误识。事实上,《宋会要辑稿》留下了宋徽宋加封关羽为武惠公、武安王的原始记载,却无“崇宁真君”之封。[16](《宋会要辑稿》礼20之29)
    2.拔高了关羽的地位作用,掩盖了关羽的自高缺点
    文学艺术的灵活性使关羽骄矜寡谋的弱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掩盖,而忠义武勇的优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彰扬。在宋元文学艺术作品中,关羽的政治地位被大大抬高。在《三国志平话》中集中体现在两处:其一在汉献帝命刘备等人除奸的“衣带诏”上有了关、张二将的姓名,用以突出关羽在匡扶汉室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在决定蜀汉皇位继承人时关羽具有一语定乾坤的影响力。刘封为长,而刘禅为嫡。诸葛亮对此不置可否,群臣议论不定。只得遣人到荆州去问关公,而关羽以“立嗣从嫡不从长”一语决定了蜀汉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如此处理的妙处还在于大大减轻了关羽丢失荆州的罪过。刘封闻关羽定嗣之言,折箭而誓曰:“异日此仇必报!”后来关羽被东吴袭击而求援时刘封挟私仇而置国家大局不顾,拒发援兵,导致关羽败死。
    在本文所举十三种戏剧中前十一种关羽无疑都是主角,后两种关羽仍是重要角色。宋元艺人着力塑造的关羽形象不仅是一位忠义兼备、智勇双全的儒将,而且是一个法力无边、助国救民的神祇如在《关云长大破蚩尤》中他战胜了其他神将不能制服的蚩尤,因此百姓享祭,朝廷建庙加封。《关大王三捉红衣怪》原本早佚,但据此演化而来的清代京戏中的《关神捉妖》,演书石山风魔洞中九尾仙狐化身美女迷惑少年周德龙,众道士治妖不成反被捉弄,吕洞宾出面请老祖关神下降制服了九尾仙狐。这些神怪戏对关羽形象的再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关羽信仰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增添了关羽的“儒者气象”
    不管关羽的神龛造像多么儒雅,历史上的关羽毕竟是一介武夫,没有文字著述传诸后代。各部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官私藏书目录均无著录,《宋史·岳飞传》还明确说:“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这同宋朝“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是格格不入的。而当时有关关羽的文学艺术作品正好弥补关羽形象的这一缺陷,从而使关羽允武允文,更加完美。
    据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江表传》,“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宋元文学艺术作品据此演绎关羽的“儒者气象”,《三国志平话》介绍他说:“喜看《春秋左传》。”杂剧中关羽每每自报门户:“一介寒儒。”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羽儒将风度十足。无名氏《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中关羽夜读《春秋》并从中悟出貂蝉与董卓父子皆为汉室乱贼。宋元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塑造了关羽外在的儒者形象,还为增加关羽内在的儒者气质提供了素材,伪托关羽的著作相继问世。巴郡胡琦编辑的《关王事迹》是这一时期儒化关羽的集成之作,其《序》介绍此书内容时说:“以本传为主”,由神像图、世系图、年谱图、司马印图、寿亭侯印图、大王冢图、显烈庙图、追封爵号图八图和录异、制命、碑记、题咏四门构成,共五卷。明代吕柟的《义勇武安王集》六卷和清朝钱谦益的《义勇武安王集》八篇实源于此。《关王事迹》收录有八封关羽书信,即《上张翼德书》三首,《与陆逊书》一首,《与张辽书》一首,《与曹操书》三首,总计二千余字。但此八篇既不见引注,又不见著录。其中《三上张翼德书》露出破绽。史传皆作“益德”,三国戏曲和《三国演义》称“冀德”。与张飞信中云,“操之诡计百端,非羽智缚,安有今日,将军罪羽,是不知羽也”。此在辩解“华容释操”事,正是《三国演义》的情节。至明清不仅出现了关羽的《忠义经》、《觉世经》,而且在徐州铁佛寺出土了关羽的书画作品,使关羽的“儒者气象”更加突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宋元文学艺术表彰关羽的社会文化背景
    宋元时期为何要大肆表彰关羽?表彰关羽又为何要借助文学艺术形式呢?这是探讨文学艺术与关羽信仰形成之关系不能回避的两个相关问题。
    宋元表彰关羽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安史之乱”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罕见的混乱局面。欧阳修《新五代史序》形容五代政权更替频繁说:“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暴至富贵的五代军阀公然喊出这样的口号:“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为之尔!”[17](《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赵翼总结出李存勖为晋王时所率一军之中先后出现了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废帝李从珂、晋高祖石敬瑭和汉高祖刘知远五位皇帝。[18](《廿二史札记·一军五帝》)所以,宋人范俊在《五代论》中说:“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19](《香溪集》卷8)自汉朝以来历代儒士和君王反复倡导和竭力维护的专制统治秩序荡涤殆尽。
    重建封建等级秩序是儒士们的首要任务。士大夫们确信“人主与士大夫共天下”。[2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至庆历年间,掀起了一股重整儒家纲常的思想文化潮流。欧阳修重修《唐书》、《五代史》,其主要动机就在于以春秋笔法褒奖王室,激励忠臣。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其意旨即在“尊王攘夷”、“诛乱讨贼”。[21](《文献通考》)在这股思想潮流中关羽这位历史上的忠义典范自然成为赵宋儒学之士重点塑造的光辉榜样。
    北宋时期民族斗争的激烈和正统观念的强化,使表彰关羽的价值取向逐渐从英勇善战转移到恢复汉室上。郑咸在《元祐解州重修关庙记》中说:“谓侯英武善战,为万人敌耳。此不足以知侯也。”郑咸认为,关羽明儒家义利之辨,“抗强曹而助弱刘”,完全出于正统思想的驱使,因“先主固刘氏之宗种”。[22](《关帝志》卷3)这样,关羽成为一位深明正统大义的儒将,在三国纷争之秋践履儒家纲常伦理,正其义而明其道。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宋室南渡,中原沦丧,蒙元灭金而代宋。政局的变化并未改变表彰忠义的时代思潮。金、元儒士同宋儒一样渲染和增饰关羽的忠勇大节,发掘关羽事迹中蕴藏的忠义精神。金初南涛在《解州重修关庙记》中提出关羽的“忠义大节,非战勇可方”。[22](《关帝志》卷3)金末郝经在《汉义勇武安王庙碑》中认为,“武安王始终守一义,尽心于复汉”。[13](《郝文忠公集》卷33)元末同恕《关侯庙记》颂称关羽,“精忠大义炳如日星,奇功伟烈书诸信史,操百诱而不动,事备千险而不移,其遗灵余音助发人心于无穷”。[15](《榘庵集》卷1)胡琦编辑《关王事迹》的动机在于表彰忠义,教化百姓,故李鉴在《题刻胡琦新编事迹序》中说,此编“使后之为臣为子者知所竞劝,其系于纲常世道者非浅也”。[22](《关帝志》卷3)在宋元儒士们的儒化下关羽被美化为忠孝仁义的楷模,纲常伦理的活教材。
    关羽作为儒家“忠义”思想学说的践履者,不仅为宋元儒士所注重,而且为宋、金、元朝廷所重。据现存文献资料,追赠褒封关羽始自宋朝。《宋会要辑稿》载:“蜀汉寿亭侯祠,一在当阳,哲宗绍圣二年(1095)五月赐额‘显烈’,徽宗崇宁元年(1102)十二月封武惠公,大观二年(1108)进封武安王。”[16](《宋会要辑稿》礼20之29)关羽本为亭侯,通过宋徽宗的三次加封而迈出了由人到神的关键一步,被宋朝编入《正祠录》,成为国家崇祀的正神。至南宋,关羽又得到两次加封:第一次建炎三年(1129),高宗敕封“壮缪义勇王”。第二次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为“英济王”。[23](《天府广记》卷9)这两次加封关羽主要是出于政局的需要。高宗在诰词中称颂关羽“肆摧奸宄之锋,大拯黎元之溺”。[22](《关帝志》卷3)孝宗在制词中盛赞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没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金、蒙时期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是对宋朝文化的直接继承。金朝虽未给关羽增添新的称号,但宋朝加封关羽的各种称号都为金朝所接受。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设置“镇伏邪魔护安国刹”伞盖,以关羽为“监坛”。[24](《元史》卷77)文宗天历元年(1328)加封关羽为“显灵”二字,并“遣使祠其庙”。[24](《元史》卷32)至此,关羽的爵号已达“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十字。 大学排名
    在古代落后的信息传播渠道下儒士著书立说、朝廷褒赠加封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而文学艺术作品对关羽祟拜的形成却起到了学术论著、朝廷褒赠无法比拟的作用。宋元时期的三国影戏、三国小说、三国平话、三国戏剧等对“关忠义”的宣传则是寓爱恶于情节之中,语言生动通俗,情节起伏有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乡民村夫,皆喜闻乐道,起到了表彰关羽的奇效。其中《三国演义》对“义绝”的成功塑造和传播更是无与伦比的,正如清人王侃所说:“《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25](《江州笔谈》下)
    关羽信仰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都不可低估。在国家破碎、民族危亡之时,它总是激励着忠臣义士以身殉国、誓死不二。岳飞在抗击金军南下时以关羽自期,曾说:“使后世史册知有岳飞之名,当与关羽、张飞辈功烈相仿佛耳。”[26](《金陀续编》卷28)明初方孝孺崇拜关羽,盛称关羽“忠烈”,[27](《逊志斋集·关王庙碑》)遂能在“靖难之变”中以牺牲十族的代价换以忠臣名节。抗战时期,马少波编成现代戏《关羽之死》,劝导顾全大局,抗日除叛。在和平时期,它又是维持国家稳定、社会安宁的精神力量。这在清朝处理蒙古问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朝羁縻蒙古,实是利用《三国志》一书。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内蒙诸部,因与蒙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志》桃园结谊事为例,满洲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焉,于是累封忠谊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以示尊崇蒙古之意。时以蒙人于信仰喇嘛外,所最尊奉者,厥唯关羽。三百余年,备北藩而为不侵不叛之臣者,端在于此。其意亦如关羽之于刘备,服事唯谨也。”[28](《小说考证·拾遗》)它还是公正廉明的镜子。据刘廷玑《在园杂志》,康熙时河道总督张鹏翮每与僚佐论事,发现略有私曲者,即拱手说:“关夫子在上,监察无遗,岂敢循隐。”若有以私干政,即说:“周将军刀锋甚利,尔独不惧邪!”关羽崇拜也是明清时期民间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遍布城乡的庙会就是其集中体现。时至今日,关羽信仰仍有积极的意义,“仁义忠信”的劝导作用与“公民道德建设”应该是相行不悖的。

    [1] 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 张耒.明道杂志(丛书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 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6]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9.
    [8] 洪迈.客斋续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 梁章钜.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 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 鲁贞.桐山老农文集(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2]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 郝经.郝文忠公集(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5] 同恕.榘庵集(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6] 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7] 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 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 范俊.香溪集(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1]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2] 张镇.关帝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3] 孙承泽.天府广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4] 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6] 岳珂.金陀续编(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7] 方孝孺.逊志斋集(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8] 蒋瑞藻.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腾冲甘蔗寨佤族清戏的调查与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