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1)(2)
2015-01-06 01:01
导读:(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与要求 在古代早期的彝文文献中,有诸如《物始纪略第一集·古时植物多》、《物始纪略第三集·彝地九森林》等关于生态
(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与要求
在古代早期的彝文文献中,有诸如《物始纪略第一集·古时植物多》、《物始纪略第三集·彝地九森林》等关于生态环境的篇章。《古时植物多》记载:“古时的人们,居住在高山。坪地鲜花美,鲜花好艳丽。坪地长满草,草长青幽幽。日月天空照,星星夜晚明。早晨大雾多,浓雾茫茫然。美呀美极了,坪地真美丽,人间也繁荣。”
南北朝时彝族女学者阿买妮的诗文中,对因过度采伐、捕捞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发出感慨,以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如:“大山存在肘,美呀大山美,翠呀大山翠}大山的各处,处处好风光;大由的四方,处处绿油油。可是如今呀,大山它死了!大山的各处,处处不见青;大山的四方,方方无风采。风光不在了,处处惨淡了。”
在云南武定彝文古籍《劝善经》中,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昆虫革术犹不可伤”;不得“射飞逐走,发蛰惊栖,添穴覆巢,伤胎破卵”;不能“用药杀树”;“春月燎猎”、“无故杀龟打蛇”均被视为罪过;应“作怜惜牲畜、粮食、野兽、禽鸟、昆虫等有生命的善事”。在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中,收有3份盗砍“祖辈蓄养封禁之树”的案件材料,可见封山育林已经成为彝族社会的乡规民约。
三、人与人的和谐
(一)各民族共处的兄弟意识
彝族在与其他民族携手开发西南的过程中,自发地产生了朴实的兄弟意识,即各民族同根同源,相互为兄弟,理应和谐相处。“兄弟”意识在西南彝族中普遍存在,只不过因各地民族分布情况而具体内容有所差异。
1.大凉山彝族关于藏族、彝族、汉族互为兄弟的传说
《勒俄特依·洪水漫天地》记述远古洪荒之后,幸存下来的居木武吾娶了天女兹俄尼拖为妻。“成家三年后,生下三个哑儿子。”居木武吾派白雀上天打听如何治疗哑病后,用竹节炸、开水汤的方法,使三兄弟分别讲出藏族、彝族、汉族语言。“武吾三子啊,三子三样话,互相听不懂。”凉山彝族谚语还称:“蛾眉山、龙头山是姊妹山,彝族、汉族原本是兄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小凉山彝族关于汉、彝、蒙古、满、藏民族互为兄弟的传说
云南小凉山彝文史诗《居次勒俄》有类似大凉山的传说,不同的是笃慕乌乌(居木武吾)的儿子分为五个民族:“乌乌五子分五支,五支居五方,乌乌拉一是汉族,见多识又广,垒石做地界,平原归他得;乌乌格子是彝族,草结当地界,草结被火烧,从此住高山;乌乌古孜是蒙古,住在天之际;乌乌合孜呦,是满族之祖,住在九十九地外;乌乌斯沙是藏族的祖先,打桩做地界,住在高原上,彝族称哦足,他族称喇嘛。”
3.云南峨山彝族关于彝、汉、傣、哈尼民族互为兄弟的传说
峨山彝族的《洪水滔天史》记,洪水过后人间只剩下祖先笃慕,与天女成婚后,生下的是葫芦。“笃慕心苦恼,硬着良心想,切开看一个,人间的一切,葫芦里面有。切开第二个,粮种有七十,葫芦十二层,一层有一样,彝汉姊妹间,到处都有了,一层有摆衣(即今傣族),一层有窝尼(即今哈尼族),从这时以后,四处都有人,八方传人种。”
(二)彝族社会内部的和谐
1.稳固与和谐的社会结构
彝族以史为训,把氏族社会后期的生产分工与社会分层演化成独具特色的君、臣、师、民几位一体的社会结构。这种稳定的结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整合功能,它不仅要求“整”即服从统治,同时还要求“合”即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体谅。据《彝族创世志·艺文志·治国书》记载,在东汉光武帝年间,罗甸水西慕俄格开国君长勿阿纳与两位臣宰讨论治国安邦之道,伊佩徙忠义提出“君民同一体”主张,“民若无有君,民政无从施;君若无有民,君国无人守。君似日当午,民如草逢春。”并告诫:“君令如春令,君权延万世;君令如秋令,君政难以施,君国难以守。”史益咪阿则引经据典,认为“善政奠基业”:“万物天地成,远民尽归依。当播种时节,顺其时莫误;在收获时间,应其机莫失;失误则贫薄。用权则政清,如此治理了,民奴仰威信,为国守疆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各地彝文古籍规定了社会各阶层应遵循的礼制行为规范,以保证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谐与稳定。如流传于云南武定、禄劝的《彝汉教典》认为:“宗贤裔聪慧,宗劣裔灾难。会处世者尊位高,为主苛暴奴逃亡。善施政者随从众,纲纪正之同党多;政令新颖世长久,君主命运属民操。”并具体规定了君长、臣相、慧师、工匠、勇士的行为规范:“君王三义礼,首先是顾全局,心地要仁慈;其次是思故知新,言语要谦逊;再者是尊敬长者,近道要让坐骑。”“臣相三义礼,首先学识要渊博;其次是要能文能武再者服从尊命。”“慧师三义礼,首先是娴熟古礼旧制;其次是识理谏君臣;再者是善辨风云变幻。舢工匠三义礼,首先是所记要清楚牢固;其次是善思考,用心设计;再者是心地要善良。”“勇士三义礼,首先是乐于助人;其次是能够舍己无私念;再者是襟怀坦白肝胆照人。”
2.以追求社会团结与和谐的伦理教育
在黔西北流传至今的彝文伦理教育类古籍就有60多部,内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如威宁彝族李宪通家藏的《宇陡数》:“此书以替亡灵解除过错的形式,对诅咒人的,有牢狱之灾的,滥杀动物的,犯家规族法,行为不检点的,糟蹋粮食的等等不良行为进行批判,给予后人伦理教育,这是古代彝族精神文明的好教材。”赫章县陈正忠收藏的《女确》:“此书论述了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父死子悼、夫死妻悼、君死臣悼、民死君悼。体现出古代彝族社会君民相亲、邻里相爱、家庭和睦、上下团结、相互关心的道德风尚。”
流传于云南红河州彝族的彝文古籍《尼苏夺节·文字、伦理》篇章里,规定了读书人、农夫、工匠、买卖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列举出智慧、行善、道德、幸福、美五种社会行为各自的十样表现形式,还指出“无德”现象十二种。如“道德有十种”:能尊老爱幼、能孝敬父母、先公而忘私、能救济穷人、不谋财害命、不偷鸡摸狗、不玩弄妇女、行走能让路、不做缺德事、说良言善语。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促使社会组成更趋于和谐的女权现象
彝族先民长期在西南闭塞的山区独立发展,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中保留下来较多的女权遗存,女性在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见汉族封建社会中那样严重的父权与夫权束缚。滇南哀牢山彝族流传,“万物的母亲”是阿赫希尼摩。“天地人世间,物种万万千,追寻祖宗源,源出希尼摩。”“阿赫希尼摩,生下了万物,万物不喂奶,无法能成长,阿赫希尼摩,用奶喂万物。”在她孕育的众神中,有分天大神比古和分地大神盘古。这则古老的彝族创世史,可能就是三国徐整《三五历记》中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的故事原型,两处盘古的事迹相同,只是在父权至上的汉人文化中没有了阿赫希尼摩的踪影。
在《物始纪略》中有关于女权制时期的种种记录。如《女权的根源》、《医药的根源》、《农事的根源》等。《农事的根源》记:“很古的时候,混混沌沌的,不会做农活,食物也不多。有的女人啊,她带领大家,她领去烧坡,烧了许多坡。带领去播种,播了许多种。女的有知识,女的有智慧。从此以后,知道种荞了。女的掌大权,就是这样的。”
在彝族古代社会权力的分享上,女性拥有相当大的空间。宋恩常先生在《明代彝族女土官史料初辑》中统计,云南、四川、贵州彝族有50多位执掌地方政权的女土官。如在今西昌市即建昌卫指挥使司的先后9位土指挥使中,有凤氏、瞿氏、禄氏3位女性;在武定军民府凤氏12位土知府中,有商胜、萨周、商智、瞿氏、索林5位女性。
彝族女权遗存还表现在世俗社会生活中。例如,从李绍明先生等的《四川省甘洛县腴田乡“独立白彝”社会调查》可知,彝族“尔吉、沙呷家也存在着母权制的遗迹,如:姨表不能通婚;外甥女结婚必送舅父的银子;舅父必须去送亲;母亲死后供灵牌地位高于父亲;打冤家女人可以从中调停。”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彝族社会保留有一些以儿童、母亲、姑娘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如:“‘阿依蒙格’可谓彝族传统的‘
儿童节’。‘阿依,指儿童,‘蒙格’意为聚会。各地没有固定时间,由各村长者议定。定时后,各家凑一升或半升粮食,酿成醪糟汁。是时,村落所有儿童欢聚一堂。由一位长老主持仪式,向天地各神祭祀诵辞,愿各路神灵保佑儿童平安,让他们长大成人。尔后,一人一碗醪糟汁,吃一顿饭后,高高兴兴散去。”“‘阿嫫杂尔’是凉山彝族民间传统的‘母亲节’。每年秋收刚过,各村落的妇女——妈妈们就商议着过此‘节’。彝语‘阿嫫’是母亲,‘杂尔’是炒饭。是日,村里的母亲们同聚一处,推做豆腐、玉米饭,炒荞疙瘩,抛开丈夫和儿女的约束、纠缠,欢欢快快,有说有笑,共度‘彻底解放日’。此俗流传甚广。”在彝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伞舞”中,要进行为姑娘们举行的选美活动。“选美的评委由德高望重的长老或中年人五至七人组成。”美女的标准为五官端正、身材窈窕、服饰美观、眼睛有神等。评委“经过反复比较,选出美女三至五名,分为一二等名次。第一名美女,授给蔚蓝色的美女旗,第二名美女,授给淡黄色的美女旗。”
彝族社会的女权现象,可以说是对远古氏族文化遗产的一种扬弃式继承。上千年来,一直起到了促使社会和谐发展,并使之朝着进步方演变的作用,具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效应。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