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1)网(2)

2015-07-08 01:18
导读:作家作品评论基本停留在感受式批评上,力作较少;1996年,余秋雨研究再掀高潮。散文评论历来停滞于感受式、零星化的批评阶段,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
    作家作品评论基本停留在感受式批评上,力作较少;1996年,余秋雨研究再掀高潮。散文评论历来停滞于感受式、零星化的批评阶段,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批评者素质的提高与散文理论建设的推进。这两年,优秀的评论可作如下概括:刘锡庆《品评叶梦》〔139〕较为全面地把握了新时期以来叶梦的散文创作历程,将艺术散文的理想应用于批评,肯定了叶梦开掘自我“性灵”、抒写“生命体验”的创作道路。批评容纳了叶梦迄今为止全部的创作实践。孙绍振《超越审美超越抒情:楼肇明散文对当代散文的意义》〔140〕,中肯地为楼肇明别树一帜的散文艺术人格定位,显示了笃定自信的评论风范。文章指称楼肇明散文“力图在诗情与智性,形而下的写实和形而上的超越,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西方价值观念之间,在叙述、描写、抒情的连续和纷繁的以隐喻为特色智性思绪板块组合之间寻求某种综合平衡。”黄书泉《意义的诱惑与形而上的陷阱——我看王英琦散文近作》〔141〕、范川凤《阳光缝隙中的生命抗争——评张立勤散文集《阳光是我的岁月》〔142〕、余亚梅《对自然的歌唱与冥想——论张炜散文》〔143〕、王尧《生命由梦想展开:论史铁生散文》〔144〕都从生命体验的深度看待散文,正如范川凤所说:“散文是一种表达生命体验的文体。”王干《冰消:透明的流动和凝化:评迟子建的散文集〈伤怀之美〉〔145〕提出了“寒冷美学”,归结迟子建散文的审美内核为由冰的精神升华而来的“追求冰洁的美学品格和人格力量”。张鹄《一个云霞霓变的无穷天空:〈洞箫说剑〉的语言“陌生化”现象透视》〔146〕以语言“陌生化”为突破口,对李元洛散文集《洞箫说剑》的语言艺术进行审美观照。郑振伟《黄国彬旅游散文的崇高感:评〈华山夏水〉和〈三峡蜀道峨嵋〉》〔147〕,运用朗吉驽斯以来的“崇高”美学理论为理论依据。散文评论的实践表明,评论者自身文学与美学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余秋雨宣布“封笔”以后,有关他的研究反倒火爆起来。从核心理论期刊到各级各类学报,刊登的余秋雨研究层出不穷,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的研究走向深入。例如:王强《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148〕、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149〕、东方生《严肃与荒诞的巨大成功:余秋雨文化散文质疑》〔150〕、胡晓明《读〈文化苦旅〉偶记》》〔151〕、仟从巨《余秋雨散文得失评说》、〔152〕唐韧《论余秋雨散文的文体创建》〔153〕、马元龙《重返大家气象:秋雨散文的超越》、〔154〕董伟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155〕、武淑莲《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悲悯》。〔156〕对余秋雨散文的评论集中于文化与文学两方面。批评者指责他:“组装了历史与文学”,〔157〕无艺术创见,而他的中国文化阐释更是纰漏百出。称道者则肯定他“为历史造象”、〔158〕艺术上推陈出新、重建民族人格的执著等等。余秋雨散文是当代散文创作实践争议最大的分歧点,有关的研究还会继续,将散文定位于文化,是耶?非耶?还有待于在散文本质的进一步呈现中给以评说。

    〔1〕《中国作家》1996年第6期。
    〔2〕《美文》1996年第3期。
    〔3〕《人民文学》1996年第2期。
    〔4〕《当代》1996年第2期。
    〔5〕《美文》1996年第10期。
    〔6〕《作家》1997年第3期。
    〔7〕《北方文学》1996年第4期。
    〔8〕《作品》1996年第9期。
    〔9〕《美文》1996年第9期。
    〔10〕《美文》1997年第1期。
    〔11〕1997年10月7、8日台湾《中国时报》。
    〔12〕《山西文学》1996年第6期。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3〕《散文天地》1996年第6期。
    〔14〕《美文》1997年第3期。
    〔15〕《天津散文》1996年第3期。
    〔16〕《中华散文》1996年第3期。
    〔17〕《中国作家》1997年第6期。
    〔18〕《山花》1996年第11期。
    〔19〕《青年文学》1996年第1期。
    〔20〕《大家》1996年第4期。
    〔21〕《福建文学》1996年第7期。
    〔22〕《随笔》1996年第1期。
    〔23〕《人民文学》1997年第2期。
    〔24〕《花城》1996年第1期。
    〔25〕《花城》1996年第4期。
    〔26〕《花城》1997年第4期。
    〔27〕《当代散文》1996年第4期。
    〔28〕《作品》1997年第3期。
    〔29〕〔42〕《花城》1997年第2期。
    〔30〕《山东文学》1997年第9期。
    〔31〕《福建文学》1996年第8期。
    〔32〕《上海文学》1996年第4期。
    〔33〕《上海文学》1997年第4期。
    〔34〕《中华散文》1996年第2期。
    〔35〕《大家》1997年第6期。
    〔36〕《大家》1997年第4期。
    〔37〕《大家》1997年第5期。
    〔38〕《十月》1997年第2期。
    〔39〕《西藏文学》1997年第2期。
    〔40〕《当代作家》1997年第6期。
    〔41〕《北方文学》1997年第7期。
    〔43〕〔75〕《台港文学选刊》1996年第1期。
    〔44〕《广州文艺》1997年第8期。
    〔45〕《散文·海外版》1996年第4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46〕〔80〕《天涯》1997年第1期。
    〔47〕《当代》1997年第1期。
    〔48〕《湖南文学》1997年第5期。
    〔49〕《芙蓉》1997年第5期。
    〔50〕《中国作家》1997年第6期。
    〔51〕《莽原》1997年第3期。
    〔52〕《美文》1996年第4期。
    〔53〕《西北军事文学》1996年第2期。
    〔54〕《当代》1997年第1期。
    〔55〕《散文天地》1996年第6期。
    〔56〕《钟山》1997年第5期。
    〔57〕《散文·海外版》1997年第3期。
    〔58〕《散文》1997年第9期。
    〔59〕《十月》1997年第4期。
    〔60〕《上海文学》1997年第3期。
    〔61〕《青年文学》1997年第6期。
    〔62〕《青年文学》1997年第11期。
    〔63〕《山东文学》1997年第11期。
    〔64〕《作品》1997年第11期。
    〔65〕《北方文学》1997年第7期。
    〔66〕《莽原》1997年第4、5期。
    〔67〕《青年文学》1997年第4期。
    〔68〕《散文·海外版》1997年第1期。
    〔69〕《青年文学》1997年第3期。
    〔70〕《人民文学》1996年第9期。
    〔71〕《钟山》1996年第5期。
    〔72〕《花城》1997年第5期。
    〔73〕《作品》1997年第7期。
    〔74〕《随笔》1996年第5期。
    〔76〕《散文》1996年第3期。
    〔77〕《长城》1996年第4期。
    〔78〕《钟山》1996年第6期。
    〔79〕《鸭绿江》1997年第12期。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81〕《人民文学》1996年第8期。
    〔82〕《随笔》1996年第4期。
    〔83〕《花城》1997年第5期。
    〔84〕《红岩》1996年第1期。
    〔85〕《人民文学》1996年第1期。
    〔86〕《读书》1996年第4期。
    〔87〕《台南四川同乡会年刊》1997年。
    〔88〕《黄河文学》1996年第1期。
    〔89〕《中国作家》1996年第2期。
    〔90〕《中国作家》1997年第3期。
    〔91〕《芙容》1997年第5期。
    〔92〕《美文》1996年第10期。
    〔93〕《四川文学》1996年第12期。
    〔94〕《芙蓉》1996年第5期。
    〔95〕《美文》1996年第10期。
    〔96〕《中华散文》1996年第6期。
    〔97〕《中华散文》1997年第6期。
    〔98〕《山花文学》1996年第12期。
    〔99〕《作品》1996年第1期。
    〔100〕《香港作家报》1996年第11期。
    〔101〕《阳关》1996年第2期。
    〔102〕《香港作家报》1996年第12期。
    〔103〕《美文》1996年第1期。
    〔104〕《中国作家》1996年第4期。
    〔105〕《文学世界》1996年第4期。
    〔106〕《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107〕《90年代中国艺术散文观察》,见《山东文学》1997年第10期。
    〔108〕《艺术散文自身的局限性》,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109〕《美文》创刊号1992年第4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10〕《美文三年》,见《美文》1996年第1期。
    〔111〕《文艺评论》1997年第4期。
    〔112〕《北京文学》1996年第6期。
    〔113〕《论散文的“母体”与“子体”》,见《当代文坛》1996年第2期。
    〔114〕《中国散文与中国小说》,见《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
    〔115〕《散文·骈文·美文:比较观照中的文体辨析》,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116〕《现当代记人散文与短篇小说体裁辨》,见《东疆学刊》1997年第4期。
    〔117〕《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3期。
    〔118〕《工人日报》1996年4月13日。
    〔119〕《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1期。
    〔120〕见《雨花》1997年第5期。
    〔121〕《山东文学》1997年第11期。
    〔122〕《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23〕《当代文坛》1996年第4期。
    〔124〕《当代文坛》1997年第4期。
    〔125〕《绥化师专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126〕《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127〕《当代作家》1996年第4期。
    〔128〕《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129〕《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30〕《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31〕《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132〕《台港文学选刊》1997年第8期。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33〕《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5期。
    〔134〕《南方文坛》1997年第5期。
    〔135〕 1996年12月20日《文艺报》。
    〔136〕 1997年1月7日《光明日报》。
    〔137〕《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38〕《当代作家》1997年第5期。
    〔139〕《南方文坛》1997年第4期。
    〔140〕《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141〕《当代文坛》1997年第2期。
    〔142〕《长城》1997年第3期。
    〔143〕《当代文坛》1997年第1期。
    〔144〕《当代文坛》1996年第2期。
    〔145〕《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146〕《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47〕《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148〕《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1期。
    〔149〕〔157〕《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2期。
    〔150〕《佛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5期。
    〔151〕《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152〕《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153〕《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154〕《华中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155〕〔154〕《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156〕《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5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报告文学创作概述(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