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爱的游戏”(1)网(2)
2015-08-16 01:34
导读:"爱与被爱"的日常需要在"示爱"游戏的表演仪式中,成了精神荒芜的存在象征,成了人的感觉性能力绕过生命的幽深隧道直接通往世俗存在的最后一张通行
"爱与被爱"的日常需要在"示爱"游戏的表演仪式中,成了精神荒芜的存在象征,成了人的感觉性能力绕过生命的幽深隧道直接通往世俗存在的最后一张通行证。在这里,人对世界的关怀与热爱在失去了神圣生命的本体追求和精神理想之际,由"电子宠物"而带入了日常生活活动的个体感性层面:作为一份人人都消费得起的快乐,你为"恐龙"破壳而出感到惊喜与兴奋,为"小鸡"的不幸夭亡伤心难过且懊悔不已,为"小鸟"早起的晨鸣而激动……"示爱"的游戏以个人感性认同的经验发泄着"爱与被爱"的要求(虽然这种要求本身早已在生命本体的失落中,变异为自我同情与怜悯的取巧方式),而个人则为自己能够进入这一表演的仪式程序而感动不已。"电子宠物"的世界把人对"什么是爱"的价值追问,以及人对于生命关怀的价值实践,淹没在"怎样才能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快乐"的自言自语之中,淹没在人对自身感性冲动的日常满足之中。于是,在这种极端表层性的"示爱"表演中,纯粹精神的深刻体验性质和过程被轻而易举地取消了。人在这样的游戏中既不必作出精神的奉献与牺牲,也不再进入价值领域的思想追问过程,而只要求收获一份感觉上的心满意足和认可,一份纯粹私人空间的自我欣赏的快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由"示爱"游戏所生的快感中,也同时包含了一种有关"主体"身份的想象性满足。对"电子宠物"发出的"耐心与关心",在人的自我表演中重新拼接了人与对象的关系;人在自己"爱心"的表演仪式上,立等可取地实现了现实中匮乏的主动性和操纵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并完成有关"爱与被爱"的形象,在"电子宠物"的生死转换之间想象出人自身的行动能力及其生产成果,而"电子宠物"每一分、每一秒的"成长经历",则回应和弥合了人的"主体"想象过程,使人在游戏的虚拟空间中不断用一种想象的"主体"能力来替代现实中无法获得的经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毫无疑问,在这种"示爱"的表演仪式中,当下过程的游戏快感十足体现了感性在人的世俗性活动中的全面胜利:在这个人人都忙忙碌碌却又不知从何处寻得持久和真实的心灵价值的日常生活世界里 ,生命本身的神圣意味和本体实现是人现在根本无法等待的东西,而"示爱"的游戏却把人对"爱与被爱"的欲望引导到了日常消费的自我满足,引导到了人对那份"耐心与关心"的形象欣赏。当人们把自己对"生命"、"生活"充满"爱心"的"关怀"装进口袋、挎包里满处转悠的时候,人其实已经为自己对"爱与被爱"的世俗要求编造了一段十分精致动人的表演情节:面对"电子宠物"在"BB"声中不停发出的"爱的呼唤",人的每一次焦虑、痛苦、期待与欢欣,都成了一种让人自我感动的浪漫情绪。人们仿佛爱意无限,虽然谁都知道这一切终究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这个梦可以把人带入主体自我的幻觉满足,带来梦醒后的现实所无法延续的心理安慰,但它却永远也无法产生出生命的真实感和伟大精神。
爱是一段艰难跋涉的心灵旅程,是生命意志的深刻传达,"示爱"的游戏却是一份没有沉重、也不用调动真情的私人乐趣。它既不须坚持永恒的伦理义务,也不必执著于生命的本真。如果有一天你的"宠物""魂归天国",你或许会在片刻中有那么一点"伤悲",但这只是游戏本身的一种满足形式、自我表演的娱乐趣味罢了,因为
说明书上说得明明白白:"生机无限",只要轻轻按一下"RESET"键,你的"宠物"就会再生。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一遍。在这场游戏中,包括人对"爱与被爱"的自我表演,始终将是一份感觉轻松的满足。这大概也就是"示爱"作为游戏的根本所在:从这场"爱心"表演仪式的每一步程序上,人们既不会失了什么,当然也从来就没有真的赢得什么!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