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挑战与文化认同危机(1)(2)
2015-08-17 01:36
导读:全球化的多个层面 现在说“全球化”,常常指经济(产品、资本)的全球化,最多再加上信息和技术。但是,随着产品、技术、资本、信息这些东西如此
全球化的多个层面
现在说“全球化”,常常指经济(产品、资本)的全球化,最多再加上信息和技术。但是,随着产品、技术、资本、信息这些东西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跨国化,它们也带来了新的时尚、风气、品位,新的生话方式。这些新的生话方式,不但与后发社会的部分群体(特别是其中比较不“接轨”的群体)会发中冲突,而且也会与整个地区性文化(包括以民族国家形式为标识的文化,如法国文化,英国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发生冲撞。即使是可日可乐、麦当劳这样的东西,一方面固然是源于美国,代表了美国式商业文化和快餐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地球村”,它们己经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美国的民族国家利益,而更是代表了(主体仍在美国的?)跨国资本的利益。在美国本土之外,也出现了与可口可乐、麦当劳利益相关的群体,其管理者和经营者,实际上站到了跨国资本代理人的位置,而不只是从前意义上的买办。
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的面向或层面,也就包含了全新的政治意义的文化意义。
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并不是市场化、商业化(甚至西方化、美国化)的同义词。全球化的东西也可以与地区的市场化、商业化发生冲突,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或它的传统文化)发生矛盾。
中国大学排名
易言之,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一种现象,不同于全球主义(GLOBALISM),后者是把前者单一化(例如只强调全球化的经济面向)、意识形态化(例如只讲全球化的“好处”),而掩盖全球化过程可能带来的问题,例如跨国大资本和大资本集团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把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变得更边缘化,区域化,其实是如何把他们排除出去。
法国年鉴学派的布劳代尔,早就提出了区分资本主义和市场的问题,这在今天仍然很有意义。一个原生意义上的市场,并不必然地意味着资本主义,更不用说是跨国的、垄断的、排他性的资本卞义。而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对全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渗透,已经构成了某种新型的殖民化过程。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急遽程度,世界越来越小,变化越来越大;另外一个特点,可以从与资本主义早期的比较中看到,现在不仅是在经济、贸易和军事的意义上一个或资本主义几个民族国家向全世界扩张和殖民,而是在文化层面上越来越“超时空”、“信息化”、“虚拟化”;在政治的层面上,冷战结束,游戏规则的制定越来越具有霸权的味道。急遽的分化不但发生在南北之间,也发生在任何一个社会内部,GLOBAL RICH和LOCAL POOR的矛盾成为新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今天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展开的。
再一个挑战来自全球化过程本身。如果说,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不只是经济领域的产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而且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技术-信息的全球扩散,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不去想象人本身(无论是作为经济意义上的“要素”的劳动力,还是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员的个体-群体)大舰模的跨国流动、运动呢?我们凭什么去限制他们的交流、交往和团结-竞争呢?今天的全球化条件下,真正反对市场在诸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当“看不见的手”的,其实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民众,而是大的垄断资本、跨国资本。发达国家几乎都在抵制人口和劳动力(高科技人员除外?)的跨国和跨地域流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另外一个诡吊是,如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谓后发社会,一方面积极地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国家,另一方面这个民族国家体系本身已经出了问题。从孙中山时候起,我们的语境一直是要把中国建设为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因此要加入,要接轨。独立建国、后来加入联合国等,可以理解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己经实现了,中国己经建成了一个有主权、疆界的现代民族-国家。现在,以国家的名义、民族的、全民的名义,还在继续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包括发展自己的经济(NATIONAL ECONOMY)和自己的国防(NATIONAL DEFENSE),但是,由于资本、技术、信息、文化(以及今后的人口-劳动力本身?)的大规模和高速度的跨国流动,民族国家本身作为一种体系实际上己经不是从前意义上的了,或者说它已经遭遇到了来自全球化的严峻挑战,而不只是来自其他民族国家(如所谓“列强”)的挑战。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