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4、一词数释,即一个词有多个解释。
这种释义方式的形成是由词义的具体性决定的,因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在同一
句中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如《尔雅·释诂》:“wú愧蕖⑴樱大也。”又:“wú愧蕖⑴樱有也。
”这种同字之下的不同解释之间常有义同或义近的关系。郝懿行《尔雅义疏》指出:“‘wú愧蕖⑴印既训
‘大’,又训‘有’者,‘有’、‘大’义近,故复为‘有’。‘有’之为言‘又’也,亦言‘富’也。《易
·杂卦》云:‘大、有,众也。’‘有’与‘大’皆丰厚之意,故其义相成矣。”运用《尔雅》的这种方法注
释古书,常常更能明了原书及其作者的旨趣,使解释更贴切、更合理。
5、反释,即用反义词来解释。
这种释义方式是郭璞通过对《尔雅》的研究而最先发现的。如《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
又:“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
’,此义相反而兼通者。”由于词义的引申或字的借用,形成一字一词多义,甚至其几个义项中出现“义兼正
反”。当然,一旦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有一方面的意义了。
6、定义式的说解,即义界。
这一释义方式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去阐述字义、词义的界限。它在《尔雅》中被广泛应用。如《尔雅·释
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义界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事物的种属、
形状、颜色、数量、形制、大小、情态、声音、质地、材料、用途、产地、相关时间等各方面下定义,设立界
说。《尔雅》编排井然有序,可见作者是下了精心加工、改造制作功夫的。《尔雅》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初 大学排名
步的理论基础,当是毋庸置疑的。
三
《尔雅》通过有系统地汇总古注,不仅成为后人阅读古书的津梁,而且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
的依据,成为注释之学的工具,同时也是辞书的鼻祖,开了“雅学”的先河。
关于《尔雅》的功用,历代颂词不绝于书。晋代郭璞《尔雅注·序》说得最为淋漓尽致:“夫《尔雅》者
,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辞,辨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
者之潭奥,擒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1、《尔雅》是阅读先秦文籍的“阶路”。
注释学研究始终不渝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如何更好地注释古书,使其文辞晓畅且贴近古人原旨,从而
使古籍得到有效的整理,让今人吸取其精华,弘扬其优良传统,以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建设。《尔雅》正是通过
对注释实践的研究,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的、系统的整理,为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
先秦古籍提供了“金钥匙”。如:《释诂》是“博举古人之语而以今语释之”[(26)];《释言》是“约
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释训》是“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迭字,累载于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主要是解释连绵字或叠音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大量的上古汉语词汇。
《尔雅》对先秦古词古义的保留,更成为我们阅读先秦古籍的“津涉”、“钤键”。例如《释诂》释“介
”为“大”,《楚辞·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汉王逸注:“介,大也。”这就是用的《释诂》释“介
”为“大”这一意义。再如《释言》中有“宜,肴也”条,这是对《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子宜之”中“宜”字的解释。“肴”指做熟的鱼肉等。“宜”在古书中一般都解释为合适、适宜,没有“肴”
的意义。从甲骨文、金文看,“宜”字像砧板上有肉之形,用作名词,表示切肉用的砧板;用作动词,意为吃
做熟了的肉。《尔雅》中以“肴”释“宜”,便是根据“宜”的本义而来的。这就为我们阅读古书排除了许多
疑难与障碍。《尔雅》真可谓是我们“渡江的舟楫,登高的阶梯”。
2、《尔雅》为后人翻译、注释古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成为注释之学的工具。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自古
及今,举不胜举,就连“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也不得不借助《尔雅》来翻译上古文字。陈澧
在《东塾读书记》中云:“观于《史记》采《尚书》以训诂代正字而晓然矣。如‘庶绩咸熙’,《史记》作‘
众功皆兴’。庶:众也。绩:功也。咸:皆也。熙:兴也。皆见《释诂》。其一二字以代训诂者,如‘寅宾’
作‘敬道’,‘方鸠’作‘旁聚’。寅:敬也。鸠:聚也。亦见《释诂》。此所谓‘读应尔雅’也。”文学史
家们称司马迁翻译了《尚书》中的某些古文,实际上是司马迁根据《尔雅》来“解古今语”的。
清人注疏达到巅峰,其对《尔雅》的利用更是足可称道的。他们努力用新的方法考证、注释词义,以纠正
过去注释中的空疏妄说。如《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王引之曰:“知子之恩
勤之,我则杂佩以赠之也。”[(27)]其训“来”为“恩勤”,即据《尔雅·释诂》:“劳来,勤也”之
训。王引之还根据词典词目与古书被释词之间存在的音同音近的关系,取词典词条来论证古书词语之义。如《
尚书·盘庚》:“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王引之释“明”为“勉”,认为此句乃言:“当勉从朕言,无荒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失也。”他的依据即是《尔雅·释诂》:“孟,勉也。”“孟”、“明”二字形体虽异,但“‘孟’与‘明’
古同声而通用,故‘勉’谓之‘孟’,亦谓之‘明’。”[(28)]如此用《尔雅》释古书疑难例,不可胜
数。正因为《尔雅》起着沟通古今的桥梁作用,所以它成为注释之学的必要工具。
3、《尔雅》为辞书的鼻祖,开“雅学”的先河。古代辞书是古代注疏工作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辞书又
成为古书注释的依据,并且在古文献语言考释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大型辞书的编撰,同样与注释关系密切。
汪耀楠师在《注释学纲要》中说:“大型辞书的字头释义往往能依据大量的文献语言材料加以反映。所释各义
(即各个义项)与前人对文籍的注释有密切关系。”[(29)]注释与辞书存在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关系,《尔雅》对后世辞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尔雅》“取传注以作”[(30)]而成一代辞书。它有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有众词一
释、一词数释、数词递释、释词与被释词互释、反释、义界等多种释词方法。它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
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辞书以及类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以“雅”名书的辞书著作,代相蜂起,延
绵不绝,形成纵贯千古、蔚为大观的“雅学”。这些“雅书”,按其内容,有补充增益《尔雅》的,如魏张揖
的《广雅》;有专门辑录某种名物的,如宋陆佃的《埤雅》;有专门辑录某类语词或骈字叠字的,如清史梦兰
的《叠雅》;有专门辑录一书或群书训诂的,如清程先甲的《选雅》;有将《尔雅》与《说文》对照研究的,
如清朱骏声的《说雅》等。由此可见,《尔雅》对后世辞书的影响可谓大且深矣。
字库未存字注释:
愧僭字牛右加角
愧谠字心右加粟
愧墼字火右加亘
愧茉字社去土加氐
愧菰字人右加叔
愧拊字巾右加无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