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偏见(1)网(2)
2015-08-23 01:06
导读:鲁迅无情地揭露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其身上的种种劣迹,把阿q的性格作为“改造国民性和清除蒙昧主义”的典型,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对民众
鲁迅无情地揭露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其身上的种种劣迹,把阿q的性格作为“改造国民性和清除蒙昧主义”的典型,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对民众的毒害,完成其“使社会分裂”的目的。但,他的另一个目的并没有达到,那就是通过“使社会分裂”达到此促进社会“进步起来”的目的.鲁迅没有达到这个目的的原因是他本身所有的, “根据鲁迅当时的思想和创作实际,他主要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改造国民性和清除蒙昧主义的问题;二是关于农民变革现实的革命性和反抗性的盲目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鲁迅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认识,但有明显的弱点和局限”.鲁迅的“独特的发现和认识”大概表现在他的乡土小说中所揭露乡村的“疾病”,落后和黑暗面,指出乡土弊端的根源;而“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恐怕是鲁迅仅仅指出农民或农村的弊端,没找出良药医治他所鄙视或是所仇视的一切,甚至是否认农民自觉性的斗争.这个度上来说:鲁迅也是一个合格的“看客”,他站乡土之外谈论乡土生活并以自己的生活准则要求生活于乡土之上的人们.
在鲁迅的眼里阿q不仅是落后农民的代表,而且还是不觉悟农民的代表.,认为阿q之辈没有意识到封建主义专制对他们的迫害是错误的.事实上阿q已经开始觉悟,开始反抗封建主义.阿q朦胧的觉悟表现在阿q对革命看法的转变上:在《中兴到末路》里阿q认为“杀革命党” “好看好看”,对革命的态度是愚昧和麻木的;在《革命》里阿q对的革命的态度就完全变了,“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由此可以知道阿q已经开始觉悟.虽然从某个角度上来说阿q 的反抗带有投机性.但他究竟是开始反抗起来.,可以说阿q 投机性质的反抗在一定程度表明不觉悟的农民开始走上反抗压迫他们的阶级的道路,开始有革命要求,开始要求分享更们果实.只不过由于朴素农民自身种种原因,没能够认清楚革命,以为“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以为革命就是把“龙牌”摔碎在地上.而且他们所要求分享的革命果实仅仅是“宁式床”之类生活资料,谈不上改变社会性质.所以就容易引起误解.事实,鲁迅就误解了他们,把他们的“革命”认为是几个小孩子在玩泥巴,而且无视他们的革命要求与分享革命果实的要求.所以当阿q冒着生命危险“投降了革命党”,鲁迅就拿出索子把阿q绑上法场断头示众.很多人认为鲁迅“枪毙”阿q意在是在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难道没有警示农民不要轻易走上革命的成分在里面吗?于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鲁迅在≤阿q正传≥已经成功扮演反对农民革命的维护某种制度对农民剥削的杀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鲁迅“主张人道主义” “替穷人想想法子” “改变改变现状”.但是当贫穷的农民想到用革命的手段来“改变改变现状”的法子时,鲁迅就开始颤抖,开始用他的笔来嘲讽或恐吓开始革命的农民.他在害怕农民站起来后改变某种制度,以及掌握政权.于是鲁迅把改变社会现况<鲁迅要求仅仅是改变现状,根本没有涉及到社会制度的转变>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于是,用愚昧,或愚昧的同义词来形容农民.而不是赞扬农民自觉性的斗争,更加谈不上发动农民去革命.于是,"鲁迅向来情和乐于帮助年轻人”,企图依靠他们改变现状,依靠他们实现自己的
政治理想.从而可以这样说:鲁迅从来没有认识到农民革命对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没有意识到农民的反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而是认为他们的革命只有破坏性.所以当农民开始革命时,鲁迅开始害怕,害怕农民革命枪去年轻知识分子的饭碗.所以鲁迅“主张”的 “人道主义”是看对象的:对农民的“人道主义”是由嘲讽,恐吓与漫骂组成;对年轻人的“人道主义”是同情与帮助.
鲁迅对农民的偏见是由他自身元素所造成的,并没有什么外因强迫.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