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文化的集体“弑母”焦虑(1)(2)

2015-08-25 01:09
导读:现代的国家主义叙事中,"母亲"这一符号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但除了某种替代品之外,从来就没有建立过明确的母亲形象。"母亲"不是具体的妈妈,而是一
    现代的国家主义叙事中,"母亲"这一符号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但除了某种替代品之外,从来就没有建立过明确的母亲形象。"母亲"不是具体的妈妈,而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在不同的语境里有各种各样的变体。母亲形象的不确定性和缺席,导致其他事物乘虚而入,替代、扮演或冒充。"母亲"实际上进一步被虚幻化,被从她自身(作为人母的具体的女性身体)中抽象出来,反复地和过度地与民族、国家、大地、领袖、政权、河流等无数巨大的事物相关联。这些巨大的事物虽然经常扮演母亲,实际上却更像是儿子,吸干了任何一个具体的母亲的乳汁,将母亲抽空为一干瘪、苍白的空壳。
    这就是国家主义文化的一种奇妙的修辞魔术:放进去的是国家(及其他物事),拿出来时变成了"母亲"。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学术领域的四种变态——一个政治与法律的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