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1)(2)

2015-08-25 01:11
导读:其次,不管他是情愿还是不情愿,他都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西方中心主义的确在没落,将西方的价值标准硬性地推为世界普世文明,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其次,不管他是情愿还是不情愿,他都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西方中心主义的确在没落,将西方的价值标准硬性地推为世界普世文明,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他甚至断言,西方的生存有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的西方认同,以及西方人把他们的文明看成是独特的而非是普世的,并团结一致对付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一文中,他将这一意图表达得更加清楚。他批评当时的克林顿政府到处标榜美国经济的成功可为世界效仿,而全然不顾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下降。在这篇文章中,他也再次阐述世界单极化发展的不可能性。他认为,冷战时期全球的权力结构基本上是两极的(bipolar),而目前正在形成的权力结构则截然不同。现在世界上只有唯一一个超级大国,那就是美国,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是单极的(unipolar),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uni-multipolar)。解决重大的国际问题既需要超级大国采取行动,也需要与某些大国联合采取行动。他指出:“由于美国在行动上把世界当作单极世界,美国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孤立。” 这说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会必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单极化发展。我们可以预见,目前这种单极+多极的世界体系还只是一种过渡现象,随着各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未来的21世纪必然是一个多极化(multipolar)发展的世纪。当然,这样一个多极化的政治格局,是站在美国利益立场上的亨廷顿所不愿意看到的。对于亨廷顿有关多极化导致文明冲突的观点,我们也是不能接受的。但无论如何,亨廷顿看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不会导致文化的趋同,而美国对单极世界的追求,必然使美国处于孤立的境地,这都是有远见卓识的。他的陋见只在于他忘记了文化的差异并不会成为冲突的根本原因。

    关于全球化会不会真的导致文化的趋同,我是持乐观态度的。至少目前人们所担心的情况还没有出现,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将来全球化真的到来的那一天也不会出现全球只有一种文化的情况。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是一对矛盾共同体,二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通讯交通工具、新的娱乐方式、国际互联网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又极有可能使人的感性体验方式发生变异,并引发认同危机。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看电视、在电脑互联网上建立与他人更广泛的联系,但毫无疑问,靠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联系明显带有虚假性,人们得到的是一大堆言语的、听觉的、视觉的现实幻影,失去的则是作为感性与理性统一体的自我的真实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追寻和认同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寻找一种皈依感。所以,文化多元化的可能性,正是基于全球化所带来的人的一种精神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正是根植于全球一体化这一现实土壤之中,二者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

    从文化本身的多层次性来说,全球化也不会导致文化多元化的最终终结。文化的核心价值构成文化的深层结构,主要是指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民族信仰和价值趋向等等,而语言、艺术、宗教、哲学等则是它主要的客观性载体。作为深层结构的核心文化不同于那种在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的概念。这种文化概念,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必须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由此产生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诸如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在我们看来,这些文化形态只是文化结构的表层,而在这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东西,它们是封建主义时代的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化。个人主义(?)可能是资本主义文化,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对于前者而言,它与政治、经济体制密不可分,对于后者而言,它却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会随社会体制的改变而改变。一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会致力于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但这决不会妨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决不意味着它对传统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的拥护。而那种建立在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体制文化形态则只是文化结构的表层。当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变革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引发文化表层结构的变化,并不容易摧毁文化的核心价值。文化深层结构的这种稳定性特征,也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本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说文化身份特征的认同主要是指对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那么,文化身份的建构则要以文化核心为建构基点,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这包括:第一,首先要保护自己民族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第二,在此基础上,可以无顾虑地吸收与融合来自异质文化的对本民族的整体性文化发展有益的东西;第三,在保证本民族文化主导性地位的前提下,也可以对他者文化的核心价值也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而不能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横加在别民族的头上。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所必需的。而要做到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有赖于从过去的一元论思想方法到多元论思想方法的转变。具体到我们民族自身来讲,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处理二者的关系的时候,也不能用谁决定谁的一元论思想方法来看待。我们既没有必要因担心中国传统的丧失而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及管理制度,也没有必要因为要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去反对和放弃我们的文化传统。因为说到底,文化的根本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是不同的两种系统,如果吸收和融合的是那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改善的属于西方体制文化层面的成分,这不仅不会导致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改变,处理得当的话,反而会加强对核心文化传统的认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文化的集体“弑母”焦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