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1)网(2)
2015-09-07 01:01
导读:马克思主义的演化与分化更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代又一代革命领袖、学人对马克思主义 文本的不断解读。所谓解读,就是人们总是以其当时所具有的知识结
马克思主义的演化与分化更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代又一代革命领袖、学人对马克思主义 文本的不断解读。所谓解读,就是人们总是以其当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来理 解、诠释马克思主义文本。尤其
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断地付诸社会 实践,人们更是以自身的社会实践来解读马克思主义,这之中也包含了发展马克思主义 。
例如,传统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便迥异。传统马克思主义 系指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列宁所处的俄国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 会的历史条件,由于其亲身经历并领导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使他愈加重视暴力 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所谓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 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理论,等等。而当时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伯恩斯坦、考茨基,由于其所处比较发达的资 本主义社会之历史条件,由于其从事议会斗争的实践,当然也由于其个人性质方面的原 因,便主张议会斗争、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及社会和平主义。后至20世纪,一般来说,经 历过武装夺取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领袖及相关学者,或处于不发达地区 的共产党领袖及相关学者,大都奉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并有所发展;而处于发达资本 主义地区的共产党领袖及相关学者大都奉行修正主义。
20世纪,在西方社会更有一批共产党人及理论工作者标榜新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人本 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产生有着西方深刻的社 会历史背景。这一时期,西方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使人类具有前 所未有的主体能力与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使人日益趋为经济动物,普遍地平庸化,陷 入了文化困境。于是,与之相适应,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两大主流思潮。人本主义 发端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继之有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加缪等。他 们以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展示现代人的困境、人的存在与本质及对人的终极关 怀。于是,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以西方人本主义的文化结构来解读马克 思主义;而一些原人本主义者也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思想养分,最后皈依马克思主义 ,从而形成了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斯大林主义相异趣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其 依次出现的流派有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为代表的非传统马克思主义,之 后又有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列斐 伏尔的马克思主义生活批判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赖希的弗洛伊德马克思 主义,等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诸派别尽管在具体问题上也有歧见与争论,但其共性 在于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的解读,进而倡导扬弃异化,实现人的彻底 解放。其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另一个主流思潮是科学主义。其代 表人物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库恩等。他们企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的精神 从事哲学以至人文科学的研究,从而拒斥形而上学。也同样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马克思 主义学者以科学主义的知识结构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其主要流派有以德拉•沃尔佩、科莱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为代 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二者均把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视作自然历史进程,企图以科 学实证的方法来求其结构与规律。
在中国,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中国革命经历了武装夺取 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之道路,因而中国革命领袖一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唯 物史观。其具体形式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 产物。易言之,毛泽东思想是用中国革命的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结果。在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序列中,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是重要的阶段。 应当看到,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核心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在半封建半资 本主义的社会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当剥削阶级或统治阶级还没有文明 化或理性化时,当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获得劳动者的一定程度解放时,这一理论无疑 是有其先进性与合理性的。但由于这一理论结构与内容固有的强制性、暴力性、排他性 ,每每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必然要走上极端主义及其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极左。从而超出 了度,走向自己的反面,甚至酿成灾难。所谓的斯大林主义及其实践和中国所谓“无产 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文化大革命”实践便是明证。还应当看到这种传统 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极左阶段,在经济学上每每表现为绝对的计划经济,在认识论上表 现为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在唯物辩证法上表现为一种线性思维或线性运动,在历史唯物 论上表现为一种绝对的自然历史过程法则及决定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表现为铁的 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化规律,等等。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极左化及其实践,导致在20世纪末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马克思主义走向低潮。但低潮亦有低潮的功能,高潮往往被 胜利冲昏头脑,进而极左,就会“物极必反”;低潮就会痛定思痛,就会反思、自我批 判、博采众长,从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就有可能在将来“否极泰来”。于是,现阶 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相关学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初 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运用20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所 能提供的知识结构去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
共9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