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注释:
①见冯友兰:“《易传》的哲学思想”,原载于《哲学研究》1960年7、8期; 见于黄 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以下简称《论文集(三)》), 70-86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②见冯友兰:“《易经》的哲学思想”,原载于《文汇报》1961.3.7.; 见于《论文集 (三)》,87-92 页
③见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原载于《中国哲学(第一辑)》 ,北京三联,1981;见于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以下简称《论文集(一)》,411-43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④见余敦康: “从《易经》到《易传》”,原载于《中国哲学》(第七辑),北京三联 ,1982; 见于 《论文集(三)》,107-133页
⑤见蒙传铭 :“周易成书年代考”,原载于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975年3 卷1期;《论文集(一)》,366-407页
⑥见王开府:“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原载于台湾《易经研究论集》,黎明文 化事业公司,1981; 见于《论文集(一)》,455-466页
⑦见余永梁:“易经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原载于《历史语文研究所集刊》, 1928 年1卷1期; 见于 《论文集(一)》,157-178页
⑧参见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原载于《考古》1981年2期; 见于《论文集(一)》,573-593页
⑨参见张政浪:“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原载于《考古学报》1980年4期;见于《论文集(一)》,549-572页
⑩参见屈万里: “易卦源于龟卜考”,原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集刊(27)》,1957; 见于《论文集(一)》,43-63页
11 参见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原载于《燕京学报》1929年6期, 修改后收入《古史辨》第三册, 见于《十家论易》,92-129页, 岳麓书社, 1993
12 参见陆侃如:“论卦爻辞的年代”,原载于《清华周刊》1932年37卷9期; 见于《论文集(一)》,249-254页
13 参见刘大钧:“易大传著作年代再考”,原载于《东岳论丛》1981年6期; 见于《论文集(一)》,474-479页
14 参见严灵峰: “易经小象成立的时代及其内容”,原载于台湾《哲学年刊》第四辑(1967.6.),见于《论文集(一)》,348-365页
15 参见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原载于《青铜时代》,文治出版社,1945; 见于《论文集(一)》,272-293页
16 参见陈鼓应: “《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之作”,见于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36-146页
17 同③
18 参见李镜池: 《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 292-324页, 325-369页19 参见“易学年表”,见于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附录一,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20 参见于豪亮: “帛书周易”,原载于《文物》1984年3期; 见于《论文集(一)》,613-628页
21 参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20-145页
* 凡未出注的思想人物,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相应词条。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