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学术精品要靠新的制度来催生(1)(2)

2015-10-03 01:43
导读:四、关于科研项目的评审 为了多出精品,各级行政部门加大了科研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应用性学科,但现在的项目评审难免受到非学术因素及行政因素的
 四、关于科研项目的评审

  为了多出精品,各级行政部门加大了科研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应用性学科,但现在的项目评审难免受到非学术因素及行政因素的干扰,名人、名人的弟子与朋友、学界及机关的官员易于获得经费的资助,多数学者 (其中不乏有较强科研能力者)很难获得相应的科研项目。有的人项目来不及做,有的人则多年得不到资助。有关部门不妨总结一下,若干结项的项目有多少是学术精品。

  要健全项目评审制度,首先应当使政学二分。非应用性的学科自不待言,应用性的学科也应由行政部门主管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所要研究的项目公开向社会招标,进而由专业对口的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应标者提出明确的要求,结项时由其他的专家组成委员会对其成果做出权威的鉴定,使得在项目评审和项目鉴定两个环节上形成必要的制衡。还可以考虑对项目承担人建立信用记录制度,项目承担人如无正当的理由,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所承担的项目,应予以警示或在一段时间内取缔其申报项目的资格。

  现行的项目管理制度也有诸多需要改革之处,如项目经费的支出手续烦琐,在有的单位项目负责人为报销一笔支出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找人签字盖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检查太多,项目负责人穷于应付各种检查、填写各种报表;有些基础性研究项目周期太短等。

  科研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同样应遵循科研规律,行政部门应尽可能从中退出,由非政府的学术机构组织项目的实施、管理与监督。

  五、关于职称评审

  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同样不利于多出学术精品。师资管理部门往往忽视精神产品的特殊性,机械地靠量化指标衡量科研人员的水平,进而确定职称的升迁。为了达到应有数量,科研人员不得不从眼前利益出发,拼命“制造”论文,并通过各种手段发表出来。由于我国现行审稿制度存在的问题(编审合一),大量低水平、重复甚至抄袭之作得以发表。更有甚者,目前还存在党政官员主导或参与职称评审的现象,不恰当地放大职称评审的外延,导致教授满天飞,损害了学者在公众中的形象。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职称评审同样应重质量、轻数量。衡量一个学者的水平并不在于他发表了多少数量的成果,而是看其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之处,看其成果的社会评价。职称评审应由招聘单位根据岗位的要求,组织校内外的同行专家对应聘者的学术水准进行评审鉴定,由本单位的教授及相关人员组成教学委员会对其教学质量与工作态度进行鉴定。这两种鉴定意见也应视为终审意见,不必再组织所谓跨学科的高评委去进行终审。很难想象,一个经济学家的成果交由历史学家甚至化学家(还有一些并无专长的党政领导)去评议。

  中国学界要多出传世之作,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使种种非学术的因素从学术圈子中退出,进而才有可能逐步净化学术土壤,纯洁学术队伍,为学者营造一个出产学术精品的环境和氛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诗歌的精神(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