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就像作者以“不肖生”自命的那样,小说一上来就坦称“古人重隐恶而扬善,此书却绌善而崇恶”,将道德姿态尽量放底,既给自己的堕落铺好了台阶,又顺理成章地迎合了时风。这一切当然都离不开作者的“留学”经验。包天笑在为向恺然(即不肖生)作的传中这样写道:“据说向君为留学而到日本,但并未进学校,却日事浪游,因此于日本伎寮下宿颇为娴熟,而日语亦工。留学之所得,仅写成这洋洋数十万言的《留东外史》而已。”〔3〕这段话可以与小说开宗明义的自我陈述互相印证:“不肖生自明治四十年即来此地……用着祖先遗物。说不读书,也曾进学堂,也曾毕过业;说是实心求学,一月有二十五日在花天酒地中。近年来,祖遗将罄,游兴亦阑,已渐渐有倦鸟思归故林之意,只是非鸦非凤地在日本住了几年,归得家去,一点儿成绩都没有,怎生对得住故乡父老呢?想了几日,就想出著这部书作敷衍塞责的法子来。”写什么呢?作者将留日的中国人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公费或自费实心留学的,第二种经商的,第三种是既不留学也不经商,专门吃喝嫖赌的,第四种是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到日本的大大小小亡命客。作者称前两种人与自己“无笔墨缘”,因为他们“每日有一定的功课职业,不能自由行动”,而后两种人却有“种种风流趣话”和层出不穷的“丑事”供自己揭发:“凡来这里的,多半有卷来的款项,人数较前清时又多了几倍。人数既多,就贤愚杂出,每日里丰衣足食。而初次来日本的,不解日语,又强欲出头领略各种新鲜滋味,或分赃起诉,或吃醋挥着拳,丑事层见报端,恶声时来耳里。”——如此的写作动机与兴趣,决定了《留东外史》的格调。包天笑说这部小说,“所写都是吾国留日学生的异闻艳迹。其中所述,有影射某人某事的,凡是日本老留学生,都能指陈其事。”〔4〕民国文化史杂家郑逸梅也认为小说中的描写“十有九实”,可以证明这部小说有很强的纪实性成分。可惜的是,由于玩世的心态和低级陈腐的趣味,这种“影射”并不能给人多少艺术上的真实感。
《留东外史》问世后,引起新文学界的猛烈抨击,鲁迅将这部小说斥为“嫖界指南”;周作人认为它“不诚实”,不是“艺术”作品。〔5〕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留东外史》在世俗社会中引起巨大的轰动。小说一百六十章,分六集,附批语,历时十年出版。这个事实本身也在说明问题:一部现炒现卖的东瀛异域小说能够如此长久地畅销,显示着大众期待的满足程度,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小市民琐屑的欲望与市场机制,左右着不肖生的如椽之笔;中国民众对“小日本”的奇异想象和激愤之情,通过《留东外史》得到了表达和宣泄,或者说,《留东外史》写出了中国民众希望看到的日本。
《留东外史》问世后,不仅在世俗社会,同样在文学界产生影响,甚至连刚出炉的新文学家、“创造社”的张资平,对不肖生的“写实”手腕佩服得五体投地,将此书当作箧中宝,时时观摹。〔6〕此后的滕固、崔万秋、刘呐欧、叶灵凤等人的作品,都有与《留东外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留法学子陈登恪竟然模仿《留东外史》,写了一部《留西外史》,显然是小巫见大巫。而老舍写《二马》时,则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弄成《留东外史》一类的东西〔7〕,这从反面证明了《留东外史》的影响力。半个世纪后,随着经济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留日狂潮再度兴起,格调类似的《上海人在东京》(樊祥达)、《东京有个绿太阳》(蒋濮)相继出现,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历史似乎又开始了新一圈的轮回。看来,只要中日两国的关系不能真正的正常化,这种非良性的文化互动大概永远不会结束。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