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研究与中国语境(1)网(2)

2015-10-23 02:07
导读:二、 其实,文化研究作为又一"西方"的传入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行"文化研究"的课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中国对西方"理论
 二、

  其实,文化研究作为又一"西方"的传入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行"文化研究"的课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中国对西方"理论",一直是不知有秦汉无论魏晋,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吃螃蟹"。但这并不是一种时空对等的传播/接受,而更像是经过了"时空隧道"的科幻旅行。随着从西方到东方的空间转换,时光便神奇地倒退了半个世纪。弗洛依德、索绪尔、普罗普这些20世纪初的大师,早已成为西方经典的"古人",在中国却"时光再现",重又焕发了青春。他们仿佛从"时空隧道"被抛回了20世纪初,重又成为"先锋"和"异类"。 为此他们还要时不时被当时的"学术界"批上一批。这些现在看来或许有点滑稽,但却是一个真实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方面,知识的背后是权力的运作,正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那样:"如果说,新时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着再一次’遭遇世界’的文化体验,那么,我们所遭遇的,事实是20世纪的、准确地说是战后或称后工业时代的欧美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80年代,是本世纪欧美文化凭借国家的文化机制大量涌入的时期;但80年代前半期(在某种程度上,是直至今日)中国文化的主部,始终并未与这一新的西来文化引进与介绍同步。如果说,战后欧美世界的变化: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或称晚期资本主义与当代中国所形成的经验上的断裂、隔膜,使得战后欧美文化呈现出鲜明可辨的’他性’特征;那么,欧洲文化内部最重要的事实;’语言学转型’则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难于逾越的知识及语词的鸿沟。……不仅是出自一份现实与历史的无奈,而且有意无意地凸现并实践着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意图;遮蔽中国近、现代史,遮蔽对当代史的探究,以欧洲中世纪类比于’超稳定结构’的封建中国,以文艺复兴类比于新时期的’启蒙主义时代’。"(《新时期文化资源与女性书写》)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除了这种权力关系而外,我以为也还有着诸多的其他因素。比如,一种文化理论的形成、发展是有其特定渊源的。无法想象能不懂弗洛依德而精通拉康,不知索绪尔而谙熟罗兰·巴特。所以中国学界对现代西方理论的接受过程也是一个补课过程,必须从头来。不过这就多少有了些"恶补"的样子,其间时间再次发生了奇妙的扭曲,就像传说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一般:今年还是西方40年代理论,明年或许就进入到60年代了,几年以后已是追至70、80年代。而如今的文化研究似乎终于赶上了西方的"现在时",就要与世界"接轨"了,就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了!

  然而"恶补后遗症"还分明可见:由于缺少相关的知识背景,缺乏基本的文本分析训练以及对相关理论方法的掌握,中国学界的许多"研究"、"批评"还往往仅停留在对西方某些名词术语的简单套用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其观念和方法而言不过是那种僵化的传统文学批评的翻版。不要说后结构主义的诸多理论方法,即便是结构主义初期最基本的语言学、符号学原理在中国的知识界也远未普及。有人曾认为,今日中国学术也已超越文学研究而到了一个文化研究的时代。我以为这未免过于乐观了。中国在文学研究方面直至今天也还只是"初级阶段",我们还从未像欧美学界那样在语言学、符号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在文学形式的诸多方面详加探讨。多年来,惟一能聊以自慰的便是抬出中国传统的"诗学"来壮门面。然而我们对自己传统诗学到底又知道多少?在缺乏现代语言学方法,不做话语深层分析的情况下,真的能够对传统诗学有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把握么?日本学者池上嘉彦曾以语言学方法详细分析了日语文本在"粘着性"上与西语的不同。这对汉语言文学研究也很有启发。然而国内的研究仍大多是拿几条中国的古代文论去套-下西方文论,再归纳一下异同,以为便是融会中西诗学了。用这样的"理论"能研究中国20世纪的文学么!文学研究如此,文化研究难道就能创造奇迹吗?虽然近年来国内在文化研究方面也出版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但终属凤毛麟角。 中国大学排名

  有时,这已不仅仅是学术水准问题,而且更有意无意地涉及到"学术政治"的层面。比如在某些研究中,由于不懂话语分析的相关方法,无法进入文本的深层加以解析,只好听任已有的"中心意义"(此种中心意义的建构过程,往往背景复杂居心叵测)的摆布。其结果是不仅无法揭示其背后深层的权力关系,反而为这种权力关系所役使,不是"除幻",而是"制幻"。中国的一些女性主义者就常把在故事层面讲述女人故事,但在话语层面上却显然是男权观念的文本,当作"女权"文本。这实在无异于一种女性主义的自我解构。在种种复杂且混乱的情况里,更有-种潜伏于学术背后的动向尤为值得注意:那便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合谋"。比如近来的一些文章就有意模糊当代中国的相关语境,把本是批判主流意识形态利器的杰姆逊的相关理论,有意误读且歪曲改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外援"。这实在是一种用心良苦的政治修辞。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文化对抗与文化整合中的民俗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