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日本的集团性社会文化(3)

2015-11-29 01:10
导读:日本集团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根据场所来划分集团,集团“内”“外”分明,内部相对和谐。 日本集团主义的核心是武士道中的“忠义”和思想中的“和

  日本集团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根据场所来划分集团,集团“内”“外”分明,内部相对和谐。

  日本集团主义的核心是武士道中的“忠义”和思想中的“和为贵”思想。日本人非常重视自己所属的集团,一旦这种联系关系确立了,雇员对雇主、成员对集团高度的一心一意。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雇用制,一旦进入一个集团后,就相当于进入一个小的封闭社会,重要的事物都在集团内部解决。一个集团很像一个大的家庭,在集团内部,非常强调和谐一致。

  日本人在集团内部相对和谐的同时,又有严格的内外有别的意识。在日本社会,每个人都归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所属的集团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内”,而“外”指的是自己所处的集团以外的外人或其他集团。日本人一般被认为对本集团以外的人或集团采取一种疏远,冷淡,不关心的态度。

  四、对日本纵式集团社会结构的思考

  对于日本以序列意识为基础的纵式集团社会结构,应当如何来看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纵式集团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是因为这个集团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对共同利益目标追求过程,是集团不断“凝聚”的过程。并且,日本的“纵式结构”具有“可拼装性”,每当较小的纵式结构一旦遇到超越其上的大集团,便会自动靠拢,组合形式更高一级的纵式结构。纵式结构的实质是一稳定的权力框架,它使每一个基层组织乃至全皆被纳入此权力框架,日本人由此变得容易带动与调度,从而使日本获得较大的社会组织力。

  而“纵式结构”在部分人看来又有很大弊端:它使日本人成为异乎寻常的“集团人”,而非活活泼泼、独具风格的“个别人”。常使普通日本人难以畅快地表达一己意愿,从而有碍精神的发扬。这使日本虽取得上的现代化,而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方面,尚有距离。

  集团文化包含的内容庞杂,唯有选中一个切合的角度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纵式社会”的理论框架为研究日本社会集团文化提供了切入点和分析工具。“场所型社会”和“序列意识”这两个突出的特点是“纵式社会”理论的重要支柱。日本人有很强的集团归属感而划分集团的时候又是根据自己所处的“场所”而定。一旦进入集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序列”,按部就班的工作,一心一意的服从上级构成了纵式结构。

  这种文化的突出特点是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平等主义精神并存;内部和谐一致,集团“内”“外”分明。对于日本集团性文化的根源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不论怎么解释,这种文化的存在是我们现实中要面对的。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因此,了解日本的集团性文化对认识日本社会,理解日本国内国际决策的动因都有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分析东西方价值体系的利弊认为:美国一向强调强烈的个人主义,东亚则强调集团主义精神。他们认为个人主义主张“机会平等”,但“平等”不一定得出“公平”的结果,其结果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个人主义强调人与人的“契约”关系。由于每人皆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导致社会产生多种相互对立的利益集团,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同时个人主义过于强调时常的作用,一切价值原理都在竞争中得到,从而导致权威失效,政府对社会的统合力日益减弱。

  与此相反,以集团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东亚国家,则有可能避免上述个人主义的欠缺,而发挥已有的优势。集团主义将使国家具有权威并可发挥竞争的组合力量。集团主义也可使各基层团体成员对团体、集体利益以更大关怀,及时防范谋求私利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当然,无论美国、欧洲抑或其他地区社会也同属集团社会。只是东亚集团社会的纵式结构使其成员具有比西方更突出的“团体至上”的思想特征,这使社会的“集团”性更显突出。

  因此,我们在分析日本集团社会特征时,也看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都不同程度属于纵式集团社会,并进一步考虑,中国将如何保持民族“集团”优势,同时又如何剔除其中与现代化不相适合之处。这对再造本国新民族文化堪称有益。

上一篇:现代化“命名”与现代性追问的反差:兼论现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