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粤东客家传统农耕习俗略论(2)

2015-12-08 01:08
导读:三独特的乡村习俗 客家人在开发粤东山区的过程中,不仅形成颇具特色的农耕生产信仰习俗,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经济习俗 1显著的山区经济特色 客家人

  
   三、独特的乡村习俗
  
  客家人在开发粤东山区的过程中,不仅形成颇具特色的农耕生产、信仰习俗,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经济习俗。
  1、显著的山区经济特色
   客家人所聚居的山区,多是崎岖不平的山地丘陵,梅州更是“十分之八属山岭起伏峻陡之地”,平原、盆地极少,“耕稼之地,十仅一二。”客家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开发山区,靠山吃山,以山养人,至明末,基本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山区经济特色。
  在客家人到来之前,这些山区多是林青深密、瘴气熏人的蛮佰之地,“前此人物稀少,林莽纵杂,时多瘴雾。”而当时的土著居民实行“刀耕火种”的原始开垦模式,不仅破坏了生态,且易导致水土流失。掌握先进的客家人到来之后,便把汉人传统的农耕方法移植于山区。客家人在山区开垦的田地主要有水田和旱地,而最常见的梯田,是客家人利用山地特点所开垦的田地,“鳞次远望,如梯级,如蹬道焉。”在山坡上沿等高线修成地块,边缘用土或石垒成阶梯状田埂,可拦蓄雨水,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因而起到稳产的作用。普遍种植的旱稻畲禾等,也主要是为适应山区的环境。
  为了灌溉田地,保证收获,针对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形,客家人兴筑了许多具有山区特色的设施,“从高处筑陂开圳,注流低处田亩”,形成相当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
  客家人还充分利用山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大量种植经济林木,大力发展茶叶、蓝靛、烟叶等经济作物,开发铁、锡等矿产资源,商业贸易也主要以输出山区产品为主,从而形成具有山区特点的区域经济特色。
   2、多元因素的影响
   客家地区的生产活动,除传统的中原因素影响外,还深受南方土著生产经验的影响。在客家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从南方土著民族中学会了水稻栽培。该地山多田少,稻粮不足,故辟山种旱稻、旱作物作为补充,名曰“种畲”。所谓种畲,是人们在砍伐和焚烧草木后,辟土以种植旱作物,类似于刀耕火种。客家人“种畲”之俗,当是受畲、瑶居民的生产方式影响所致。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客家人的劳动分工与组合,也受土著影响。客家地区存在着“女劳男逸”的现象,被外地人讥笑妇女在田间劳作,而男人在家抱小孩,虽言过其实,但并非无稽之谈。客家妇女肩担田间劳动重负,与相邻的福佬民系妇女在家工女红之俗完全不同,这不能不说是受到南方土著民族“女劳男逸”传统的影响。
  同时,客家生产活动还受到周边其他族群的影响。如传统以来客家人晚稻用旱秧,但到清末一律改种“学老禾”。从名称可推知,此种当来自潮州地区。
  3、妇女是生产活动的主力军
   传统以来,客家地区由于田园稀少,谋生不易,男子多外出营生。于是种田等事务,都由妇女承担。举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种、料理家务,均一肩承担,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女务农”的互补型家庭模式。妇女除持家、种田外,还种植经济作物,甚至挑担、经商,从事多种生产活动。
  客家妇女从家务到田作,无不躬亲,所以客家妇女之辛勤,堪称天下之最。足迹遍及海内外的客家乡贤黄遵宪,在比较各地妇女之后,认为客家妇女是世界上最勤劳刻苦的:“吾行天下者多矣,五部洲游其四,廿二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妇女勤劳倍于男子,是客家生产的主力军。
  
   四、结语
  
   客家传统农耕习俗,是客家人在开发山区、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是传统生产活动在精神生活中的反映。客家人在开发粤东山区的过程中,一方面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利用时令安排各种农耕活动,同时依据粤东山区的具体情况而演绎出一些独特的生产习俗。另一方面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继承和创造众多神明信仰和仪式,既娱神又娱人,调剂人们的农耕生活,密切社区人际关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客家传统农耕习俗既继承中原传统农耕习俗,同时更多的是在南方山区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吸取了南方土著民族的生产习俗,并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与周边地区的生产习俗交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形成颇具特色的客家农耕民俗,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客家传统农耕民俗,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视角。
  
  [参考文献]
  [1]光绪乾隆嘉应州志(卷32).丛谈.[2](宋)祝穆.方舆胜览(卷36)[M].[3]乾隆嘉应州志(卷1).舆地部•气候.[4]邓华东,白眉.五华乡情录[M].彩虹出版社,1992.[5]乾隆.大埔县志(卷10).风俗.[6]乾隆嘉应州志(卷1).舆地部•气候.[7]同治.大埔县志(卷11)[M].风俗.[8]民国.大埔县志(卷10).水利.[9]吴永章.客家概说[M].广西出版社,2000.[10]岭东日报[N].1902-7-28.[11]徐珂.清稗类钞(5册)[M].中华书局,1984.[12]黄遵宪.李母钟太安人百龄寿序[M].郑海麟,张伟雄.黄遵宪文集[M].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1.[13]冼剑民,周智武.明清时期客家对山区农业的贡献[J].客家研究辑刊,2002,(1).[14]周?.略论粤东客家对山区开发的贡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上一篇: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