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高校学报栏目设置的若干建议(2)

2015-12-10 01:08
导读:(2) 积极开设互动栏目 互动性栏目是开展学术交流,沟通作者、编者、读者的好形式,办好这个栏目,期刊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3]。常用的互动性

  (2) 积极开设互动栏目
  互动性栏目是开展学术交流,沟通作者、编者、读者的好形式,办好这个栏目,期刊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3]。常用的互动性栏目有:“编读往来”、“读者来信”、“大家谈”等。这些栏目能拉近读者与杂志的距离,形式活跃,能增强读者订阅的积极性。如有的刊物开辟了“编者·作者·读者”栏目,在这个栏目中介绍科技知识、编排规范,对提高作者队伍整体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有的刊物通过开辟“读者来信”等栏目及时反馈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对刊物的意见,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例如,可以开设“读者评选好文章”、“我来当主编”等栏目,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网络版期刊在这方面就更有优势,可通过网上论坛、留言簿、信箱等实现互动。对于读者来信,也应该按照相关标准付稿酬。
  (3) 高度重视评论性栏目
  评论性栏目严格来讲,也是互动性栏目,但由于其在科学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因而一直被当做单独一项内容来研究。学术贵在争鸣,评论也是创造。前不久,在哈尔滨大学召开的创建一流大学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创建一流大学过程中,大学和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中国大学面临的重要问题[4]。人文的包容与学术的批判是形成大学创新文化的前提,创新的背后隐含着批判的精神。高校学报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国内外的一些著名期刊都有大量的评论性栏目,如“综述”、“述评”、“社论”、“评论”、“书评”等,这些栏目对加强学术导向、深入开展研究、及时纠正谬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也应广泛开辟评论性栏目,约请专家写综述、述评,编辑部发表社论等等,这样可以有效活跃学术气氛。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稿件,先不要一下子就打入“冷宫”,给他发表的一席之地。过后,也可以通过广泛的评论鉴别其真假、优劣,真理总会愈辩愈明,有创见的论文也许就在争论中产生。在评论过程中,切忌以权威压人,而要以理服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 不能缺少报道性栏目
  作为以高校名称冠名的高校学报,开辟报道性栏目,经常报道校内的重要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等信息一定会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对本校的关注。特别是本校的校友、合作单位等可以从学报这个窗口了解更多学校的最新消息。报道性栏目有“学术动态”、“消息”、“人物专访”等。
  Science杂志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该杂志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科技记者撰稿。 杂志社设有科学新闻部,在华盛顿、东京、伦敦等地设有报道员,同时还有一些特约通讯记者从伦敦、巴黎、柏林、布鲁塞尔、莫斯科、东京和北京发回报道。此外,每年另有至少7位独立记者从世界各地投送新闻稿件。第二部分以自由投稿为主。主要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们所撰写的科学论文和研究简报。
  目前有些高校学报也开设了报道性栏目,但大多是以补白的形式,内容不够丰富,连续性、整体性不强。国际著名杂志都有专职记者,但国内高校学报人员有限,因此有的主编提出了高校学报编辑应做记者型编辑,这也正是出于刊发报道性文章的考虑。报道性栏目的文章可以由编辑撰写,也可以由作者撰写,还可以聘任一些写作能力强的作者做兼职记者,专门搜集报道各部门、各学院的科技新闻。
  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技成果有多种表达形式,读者更有多样的阅读需求。高校学报在栏目设置上应努力全方位满足这一需求,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学术影响力,才能办成读者、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5]。
  
  参考文献
  [1] 王喜魁.立足学科优势 创办特色期刊[EB/OL].[20071008]. http:∥www.cujs.com/newversion/Huixun/Detail.php Id=266.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 熊楚才.精耕细作打造名刊[EB/OL].[20071008]. http://www.cujs.com/newversion/Huixun/Detail.php Id=270.
  [3] 方玉. 期刊栏目策划的互动意识. 科技与出版,2002(1):2628.
  [4] 郭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缺少什么. 中国报,20070821(2).
  [5] 游苏宁. “双效”“双爱”期刊:办刊人的最高追求. 编辑学报,2005,17(2):7980.
上一篇:试论休闲体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与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