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2)
2016-05-14 01:02
导读:荀子通过“诚”这一道德规范,把“天之道”和“人之道”连在一起,显然是继承了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比荀子早半个多世纪的儒家“亚圣”孟子就说过
荀子通过“诚”这一道德规范,把“天之道”和“人之道”连在一起,显然是继承了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比荀子早半个多世纪的儒家“亚圣”孟子就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孟子这句话实际上已将“天之道”和“人之道”之所以“能动”(天人感应)归结在一个“诚”字上了,荀子则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新的概述。由此可见,孔孟荀儒家讲天人关系传统的一致性。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同前辈儒学大师一样是主张天人合一取向的,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误解的“天人相分”(天与人是相互分开的)问题。
荀子从来没有讲过“天人相分”,他只是说“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天论》),这个“分”是指职分、分工(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后紧接着讲“不与天争职”,很明显此“分”同“职”是一个字义)。在荀子看来,自然界(天)和人各有自己不同的职分、不同的分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不清,并不是认为“天”与“人”是相互分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把“分”理解为“相互分开”(与“天人合一”之“合”相反义)是违背了荀子本义的。从句式来分析,“明于天人之分”此句中因为前面已有动词“明于”,所以后面的“分”显然是名词(结合上下文正确的字义是“职分”),而“天人相分”此句中之“分”是动词“把……分开”,此两句中“分”的字义和词性是截然不同的。在荀子看来,天与人只是分工不同,上天的职分在于没有任何有意识的作为和追求,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即所谓“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荀子.天论》)。天是没有意志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界。这是荀子天论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笔。而人的职分在于遵守天规(自然规律)和人道(社会规律)自强不息、好自为之,即“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引文同上)。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荀子把天、人不同的职分和作用加以区别对待,一方面是为了突出人的主体性,使人类能够“制天命而用之” (引文同上),“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 (《荀子.王制》),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四季变化安排生产,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使人类“不与天争职” (《荀子.天论》),避免人类胡作非为、干扰天的职分,从而能更好地发挥人类本身的作用,去认识掌握自然规律。
荀子将“人”从“天”的控制的阴影中(“天”是西周的至上神)彻底解放显现出来,认为“天”并不神秘,它同“人”一样是客观的自然存在,人类完全可以掌握自然,使之为人类发挥作用。他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和,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荀子.王制》)在天人关系上,君子(人)、天、地三者是相互并立而存在的,“天地”生养“君子(人)”,而“君子(人)”则能治理“天地”,总和“万物”,使天地万物和谐,使社会秩序安排合理,如果离开了“君子(人)”则天下“至乱”,一切都混乱不堪了。由此可见,“人”比“天地”贵。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引文同上)这样一来,经过荀子对天人关系的全新论述,人的主体地位就牢牢地树立起来了。
可见,荀子并不主张“天人相分”,把天与人相互截然分开,而是主张“天人相参”即把天地人三者相互并存(“参”,同“叁”,指三者并立在一起而存在),并最终取向于“天人合一”即天与人之间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天论》)的天地人三者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这个天地人生态系统,通过“天行有常”的“诚”(天德)和“人有其治”的“诚”(君子至德)统一起来,各自既有不同的分工,又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这样才有了《诗经.周颂.天作》所歌唱的那种“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的美好自然与人文相互交织的景象。荀子的这种天地人相参相合思想,被西汉大儒董仲舒充分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成为其“行有伦理副天地”的天地伦理观的理论基础——“天地人一体说”。董仲舒说:“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把天地人三者看成是情同手足、合为一体的关系,且三者分工不同,又彼此作用,共同成为“万物之本”。这与《荀子.不苟》论述的“政事之本”实为同出一辙之说。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作为荀子“政事之本”的“诚”正是贯通天地人,将三者联结成一体的最本质的东西,没有这个“诚”则天地人三者不可能合一,又哪来“万物之本”呢?!所以董仲舒“万物之本”说,正是对先秦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的发扬光大,其儒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