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幽默艺术论(1)(2)
2016-08-23 01:13
导读: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
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6]。
读完令人忍俊不禁,通过巧妙的幽默对比手法揭露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道学家们的伪君子面孔,用幽默的笔触表现深刻的反对道学家空谈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有《如是我闻》(三)中的一则故事:
西山有僧,见游女踏青,偶动一念。方徙倚凝思间,有少妇忽与目成,渐相软语,云:“家去此不远,夫久外出。今夕当以一灯在林外相引。”叮咛而别。僧如期往,果荧荧一灯,相距不半里,穿林渡涧,随之以行,终不能追及。既而或隐或现,倏左倏右,奔驰辗转,道路遂迷,困不能行,踣卧老树之下。天晓谛观,仍在故处。再视林中,则苍藓绿莎,履痕重叠。乃悟彻夜绕此树旁,如牛旋磨也[7]。
通过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想像得出一僧彻夜绕树奔跑的可笑场景,笑过之后我们就会领悟到这种绝妙的讽刺手法的艺术魅力。
《阅微草堂笔记》中运用幽默手法的另一特点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描绘幽默的场景,讲述幽默的情节,不作新奇之语,却能使我们在平实的叙述中哑然失笑,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这个特点是因为纪昀在创作中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以为那才是“著书者之笔”,而对描写委婉曲折、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聊斋志异》有所不满。盛时彦在《姑妄听之》的跋文中曾经转引他的话说:“《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8]这充分说明了纪昀创作对简洁朴实文风的追求。如《滦阳消夏录》(四)中的一则故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有入冥者,见一老儒立庑下,意甚惶遽。一冥吏似是其故人,揖与寒温毕,拱手对之笑曰:“先生平日持无鬼论,不知先生今日果是何物?”诸鬼皆粲然。老儒蝟缩而已[9]。
短短的一句话,丝毫没有新奇之处,却能使我们觉得有趣,甚至“诸鬼皆粲然”,这充分表现了纪昀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使读者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鲁迅也注意到了《阅微草堂笔记》用语的这个特点,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隽思妙语,时足解頣。”[10]
二
《阅微草堂笔记》中变化多样的大量的幽默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比喻型幽默。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充分揭示所描写事物的可笑特征,达到幽默的效果。如《滦阳消夏录》(一)中有一则故事:
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渺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1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读完之后,我们均会为其中的老学究感到可笑,尤其以“黑烟”“浓云密雾”比喻经书,更是绝妙,使我们由此获得更形象的感受。如果让现在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表演这段
笑话,也一定会获得哄堂大笑的效果。又有如《滦阳消夏录》(三)中奴子魏藻的故事,描写女子罗刹形为“面如靛,目睒睒如灯”,增加了恐怖效果,致使魏藻“骇而返走”,继而酿成“诸妇怒噪,各持捣衣杵乱捶其股”的喜剧效果,讽刺了好色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