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鲁迅译著《思想·山水·人物》中的旅游美学(2)
2016-08-24 01:01
导读:《说旅行·四》云: “嘉勒尔将人们分为三种,说,第三流的人物,是诵读者(Reader);第二流的人物,是思索者(Thinker);第一流的最伟大的人物,是阅历者
《说旅行·四》云:
“嘉勒尔将人们分为三种,说,第三流的人物,是诵读者(Reader);第二流的人物,是思索者(Thinker);第一流的最伟大的人物,是阅历者(Seer)。在建筑我们的智识这事情之中,从旧书籍得来的智识,是最容易,最低级的智识。而由看见而知道的智识,则比思索而得的思想,贵重得多。这就因为阅历的事,是极其困难的事。
旅行者,是阅历的机会。古之人旅行着思索,今之人旅行着诵读。惟有少数的人,旅行而观宇宙的大文章。”
这段文字的观点现在是否能被学者们全部认同或部分认同是另外一回事,每个人的旅行对于自身的意义是不同的,但它所强调的一点我们是应该给予肯定的:旅游能让人亲身体验;由亲身体验、然后深刻思索而获得的,是真知。这番论断阐述了旅游的功能。
二
在鲁迅先生的译著中还对旅游的审美启迪进行了叙述。
《往访的心·旅行(上)》云:“在漂泊的旅路上度过一生的吉迫希之群,强有力的刺戟我们的空想。在小小的车中,载了所有的资产,使马拉着,向欧洲的一村一村走过去。夜里,便在林荫支起天幕来,焚了篝火,合着乐器,一同发出歌声。雨夜就任其雨夜,月夜就任其月夜,奇特的生活是无疑的。还有,中世纪时,往来于南欧诸国的漂泊诗人的生活,是挑拨我们的诗兴的。这是多么自由的舒服的生涯呵。”吉卜赛(即文中所说的吉迫希)人浪迹飘泊的生活,当然是艰苦而充满辛酸的,不能用“舒服”一词来全面概括;但“自由”一词,却是比较恰当。“奇特的生活是无疑的”这样的论断则一语中的。在人类社会的大千世界中,吉卜赛人的生活确为奇特的生活。这里,作者、译者说出“自由”与“奇特”是旅游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不论是吉卜赛人还是漂泊诗人,尽管在生活上时有困厄,但从总体上说,其身心是自由的。追求自由,离开自己日常单调、压抑、喧嚣、紧张的生活,到森林、原野、湖滨、海边去追求心灵的放飞,这是旅游的真谛。“奇特”即审美范畴中的奇美。旅游活动是审美活动,奇美为旅游审美之一。追求奇特,本身便是一种旅游动机。即使到现代旅游中,“猎奇”仍然是许多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就是要脱离原有的生活状态,投入到一个陌生的生活状态,去获得人生新的体验。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书中还赞赏了美国亚特兰大的美景:“来自佛罗理达的我的火车,到得乔治亚州的名邑亚特兰多市,……是名副其实的美好的地方。四围的连峰,将沿河的这市团团围住。无冬之夏,都是美丽的景色。”(《往访的心·雨的亚德兰多》)但迎接作者的是倾盆大雨。大煞风景、心情颓丧之际,作者却领略了亚特兰大的人情美,“到了市边一个干净的旅馆。用膳之际,有很恳切的中年人和他的一家族来扳谈,还交换了名片。将捣乱的男孩,可爱的女孩,也一个个介绍过。这样的偶然的事件,是使人对于这市的感情,格外好起来的。”(《往访的心·雨的亚德兰多》)连小孩都介绍给客人,足见地方充满生活情趣。在这里,情趣又是双方的——客人已被主人浓郁醇厚的人情感动,称其男孩“捣乱”、女孩“可爱”。此外“捣乱”与“可爱”一样,均是褒义。其审美结果,便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感情“格外好起来”。这对旅游过程中的自然景观的天然美及人情美都进行了叙述。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詹琳
汉魏六朝
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
政治托寓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