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自觉之路的回省(1)(2)
2017-04-25 01:08
导读:经过"五四"时期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锋的洗礼,中国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新儒家的文化保守派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三派之间相互争锋的格局基
经过"五四"时期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锋的洗礼,中国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新儒家的文化保守派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三派之间相互争锋的格局基本形成。他们之间的论争共同构成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文化景观。这期间所进行的"东西文化论战"、"科玄论战"以及此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等基本上都在这三大阵营之间展开。但是,应当看到,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三大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思潮无疑处于主潮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其他思潮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三十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是它的辨证唯物论实际上已经主导了中国思想理论界,"学者都公认这是一切任何学问的基础,不论研究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或从事文艺理论者,都在这哲学基础中看见了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国社会史、社会性质问题的科学解决,以及由此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的成长壮大,不仅为马克思主义者开进传统文化论争领域准备了充足的学术研究力量,而且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思想文化优秀遗产真正继承者的姿态,以千秋功罪由我评说的宏伟气势,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思想文化展开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清理、研究和批判,从而使关于传统文化的论争进入到一个获得初步解决的新时期。抗战时期,围绕传统文化如何评价的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现代新儒家用西学对传统意识所做的"创造性转换",国民党集团对传统思想文化沉渣的高扬利用,都从不同角度,把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推到学术论争和理论研究的前沿,使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考虑与之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不能不表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因此,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继承,作为其理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版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他们通过对新儒家思想的批判反驳,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者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迫任务,即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优秀遗产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这方面,毛泽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1940年发表的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他一些重要著作,在如何认识与对待民族思想文化遗产,如何认识中西思想文化关系,如何进行新的民族思想文化建设等问题上,系统地表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和主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化的"古今中西"问题上,已经达到了其时所能达到的理性自觉的程度。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至于曾喧嚣一时的"全盘西化派"的文化选择,本质上是与"五四"时期文化反省的基调及其所揭示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性相违背的。他们感触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危机,却忽视了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暴露出来的西方文明的弊端,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先是视而不见,继而坚决反对,继续坚持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这种盲目效法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做法,反映出他们在文化问题上的不自觉。东方文化派的文化选择,已经突破近代以来中国人争相效法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实现了文化选择立足点的根本转移,意识到中国文化发展应该回到自己的特殊道路上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惜的是,他们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是"向后转",也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行的种种思潮当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最富有系统、科学、革命及可操作等特性。而苏联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成功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困扰中国人民一个世纪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获得了政治解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她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宣告了"五四"之后中国思想界三流并发的状况成为历史,思想文化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也告一段落。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