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源流(2)
2017-08-12 02:13
导读:社会要和谐,其前提是个人的身心和谐。儒家经典《大学》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因为只有通过个人的
社会要和谐,其前提是个人的身心和谐。儒家经典《大学》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因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达到自我完善,才能融入自然、融人社会,达到身心内外的普遍和谐;才可以治国济世,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道家修炼追求“天人合一”,追求“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的“道”的境界。儒家把“修身”放在治家治国的最基础地位,都说明了个人修身对社会和谐的重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境界。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墨家的“爱”、佛家的“佛”等,都离不开个人的修炼,都以“和”为主要特征。孟子把“内圣外王”作为修身为政的最高境界,西汉杨雄提倡修身以存善去恶,并提出以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评价标准;董仲舒则把儒家礼仪概括为“三纲五常”,作为个人修身的基本内容。《礼记·中庸》、《荀子·修身》、《法言·修身》等著述还专门提出一整套修身养性的方法与措施,其基本内容和特征也是“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修身主要包括:一要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强调“欲而不贪”(论语·尧日第二十》),反对放纵欲念。“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在处理好理与欲中,又特别强调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人们在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同时,又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能见利忘义,求得义利统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第四》)“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二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自《易经》中“乾坤”两卦的卦辞: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梁启超到
清华大学演讲时,曾对此借题发挥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要做到件克己复礼”旧日反省,去恶扬善。“克己”个人修身的主要方法,是个体从内心自觉克制、改正错误意识。“自省”是“克己”的基本方法。“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靠别人督促自己修养,不是君子所为,强调了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是自省的主要途径。“复礼”是修养的主要内容,即以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语行动。
三、“讲信修睦”。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和谐观
社会和谐是和谐社的主要内容。社会是一个利益纷争的社会。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呢,老子主张采取互不来往的“小国寡民”状态,庄子则主张完全退回到结绳记事,与鸟兽同居的原始人状态。这种消极、无为,回避矛盾的社会和谐方式并不为后来社会广泛认同。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来实现君臣、父子、兄弟、上下、贵贱之间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韩非子认为人有好利之心,只有用法律使“人之不得为非”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在这众多主张中,儒家“讲信修睦”的社会和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
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子贡曾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唐朝魏征也指出:“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国际友好、“协和万邦”等丰富内涵。“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社会和谐的反映。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第十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第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形成全社会友爱、互助的和谐局面。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谐观
和谐社会,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还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为社会矛盾要解决,要缓和,必须依赖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一个基础条件。尽管先秦时期就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一直是主流。儒释道等都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虽有许多唯心主义思想、神秘主义色彩,但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人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成人生最高理想则有可取之处。
首先,要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保护自然资源,不能一味地破坏、杀戮、滥用与摧残。佛教有“众生平等”“不杀生”,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中国四千年前的夏朝,就有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的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