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正反两依依——谈“论‘反规划’”(1)程力学(2)

2013-09-04 01:05
导读:“正规划”崇尚技术,崇尚科学理性,强调技术与生态结合。生态不是原始状态,生态是—个理性、动态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是有待于人们永远探究的,并

  “正规划”崇尚技术,崇尚科学理性,强调技术与生态结合。生态不是原始状态,生态是—个理性、动态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是有待于人们永远探究的,并不是划定—个“反规划”的区域,就是一个科学的规划。规划的生态概念是模糊的概念,人们对它理解、把握的方法难以明确,这也是“反规划”体系难以普及的一个原因。从理论与实践上看,城市规划学科与其他任何学科(专业)—样,都存在着普及与提高的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普及与提高是辨证的关系。绿色(生态)斑块,绿色廊道的建立与开辟是城市规划考量要素,但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就是如此,它是协同的、共生的、互为依存的,这是规划学科的意义所在。过去,由于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忽视或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如生态问题,产生了规划建设难以修复的败笔,这些必须在规划方法论的层面引起警觉。现今的中国城市问题是系统性问题(政治、经济、文化、土地、生态环境等),每个城市表现的形式或严重程度不—样,解决思路与途径也不尽相同。过去我们思路单一,老是用一种办法、一种途径、一种视觉来看问题并寻求答案。

  3.3把握发展的主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号召全体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并用好21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机遇期,这是由我们面临的时代条件和国情所决定的。从“十一五”开始,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长期、快速、平稳发展阶段,如果没有较快、平稳的发展速度,就难以缓解发展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面对六大基本挑战[7]:①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在未来的二十多年当中,平均每年将新增人口1 000万。②就业与老年人口总量都将逼近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值,而能源和自然资源在此发展阶段将被超常规利用。③生态环境状况在中国的整体恶化趋势还会延续。④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压力。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资料,按照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10年将达到61%,在2020年将达到75%,姑且保守一点,分别降低10%,即2010年和2020城市化水平为51%、65%,城市人口也将分别达到7亿和9.8亿,总体规模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我们在这一时期将出现人类发展史上最壮观的人口迁移,我国城市人口将在10年和20年内分别翻一番到两番。⑤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且解决“三农”根本问题;⑥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培养。利用“反规划”底图关系概念(这个底应该以中华版图为“底”,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底”,而不仅仅是一小片区域的“底”)来确定科学的发展。在湿地、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搞破坏性建设当然有问题,这不是“正”“反”规划的共同原则。

  “正规划”具有思路清晰、普适研究方法的特征,是可操控的技术过程。规划编制体系调整是对城市规划问题一个或者多个切中要害的解决路径。笔者不认为对策的选择要迎合时下热点课题,或非要给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做结构性的大手术,而关键是针对确实存在的问题,从规划编制视角改变和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较为严密的基础上把握规划的精确性,解决规划的深刻性、可行性。

  3.4“正”“反”规划的整合思路

  概念的厘定是一切研究的前提,思路的分野源于概念的歧义。当今社会、经济、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应进一步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向,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给规划编制体制带来新理念和修正思路——功能、规划、建筑、交通、地景、生态五位—体,全面协同,从而酝酿出整体性方法。现在学界在城市生态问题上的研究缺陷是:规划与绿化景观、建筑、生态相互脱节,个体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分离。对于城市生态效益,不仅需要定性分析,更需要定量测定城市成长不同期的规划目标,重点、区位差异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路径。另外,过去我们预测规模不准,是因为分析方法与预测手段不科学,例如,传统教科书上人口估算方法,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完全不适用。而“反规划”对于这些问题都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诠释。“正”“反”规划都应是理性规划的过程,其前提是“正,'”反“规划真正做到理性,协同整合各类专业背景人才多智慧参与和公众参与,努力做到决策民主、理性、科学。

  整体规划为我们完善现有线型思路的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拓展了一片新天地。在方案制定和实施中,坚持理性建设规划原则路线不动摇;对每一个要素(专业门类和技术单元),不能再象过去常常在单—规划完成后再“贴”入上去,而要将其真正融入整个规划中。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9.

  [2]李晓江。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2):28-34.

  [3]M Bdttg and Lougleg.The Fractd City(Abstract)[J].Architectural Desiqn,1997,(10):78.

  [4]陈欣欣。建筑的科学之维[J].建筑学报,2003,(6):48-50.

  [5]李宛华,吴耀东。可持续的建筑与可持续的环境[J].世界建筑,1998,(1):84—85.

  [6]叶小群。关于城市规划概念语言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4,(4):80—81.

  [7]李薇薇,齐湘辉,顾瑞珍。21世纪论坛上专家展望中国未来五十年发展目标[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9/05/content_3447663.htm.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弘扬徽派建筑文化(1)程力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