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1)程力学毕(3)
2013-10-26 01:06
导读:3几点启示 3.1明确水土保持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在水土保持的基础地位上树立大水土观念。对于水,首先是解决如何保持、减少流失的问题,然后才是如
3 几点启示
3.1 明确水土保持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在水土保持的基础地位上树立大水土观念。对于水,首先是解决如何保持、减少流失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对于土,同样是这样。水土保持不仅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它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需要人大的权力监督。二是要在水土保持的主体地位上树立大水土观念,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因为单靠哪一个部门都是不可能成功地遏止住水土流失的。
3.4.2 土壤侵蚀是外来词,水土流失一词源于我国,二者通常作为同一语使用。它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包括了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离、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不同点是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显然,水土流失涵盖土壤侵蚀。
3.4.3 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特别在城市,水的流失比土的流失危害更甚。因为城市地表不透水层的形成,虽然方便了人们生活,也使土壤免受水力侵蚀,但却阻断了水与土的交互作用,使得土壤不能渗蓄和蒸发,土地丧失了生产能力。每当降雨形成径流时,建筑和硬化面上的雨水几乎全部由排水系统排泄入江河之中,这不仅给城市防洪带来压力,也导致陆地淡水量逐年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水力侵蚀地区,水土保持针对的是水和土的双重流失,既要防止土的流失,也要减少水的流失。要增加绿地和水面面积,增加坡面渗蓄和工程拦蓄,确保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4.4 水土流失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当降雨、土壤、地形、植被四项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项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会减轻甚至制止。了解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保护有利的自然因素,预防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改变不利的自然因素,防止侵蚀沟的形成。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使土壤、植被处于有利状态,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减轻土壤侵蚀强度和侵蚀程度,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使几种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
3.4.5 在水力侵蚀地区,应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因为小流域分布在大流域的上游,既是大流域的组成部分,又是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能够反映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小流域治理中,要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沟、后干沟,注重坡面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工程、生物与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不断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土壤抗蚀性,增加土壤渗蓄量,减少水土流失量。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拦挡、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绿化措施,防治新的水土流失。
3.4.6 水土保持不能简称“水保”。因为这样称呼是片面的,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误将“水保”理解成“保水”,而忽视“保土”的内涵。这种由片面称呼而带来的片面认识,已经阻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正常开展。
3.4.7 水土流失减少的不是土地面积,也不仅是耕地面积,确切地说是土壤面积。土地涵盖土壤,包括耕地。耕地则是指在土壤上用来耕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4.8 水土流失的定义是水土保持学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研究探索逐步形成并达成共识的。水土流失面积是我国长期使用的概念,国际上通常使用土壤侵蚀面积。因水和风是使土壤颗粒变松和破坏的主要营力,故风力侵蚀的防治是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亦应包括风力侵蚀面积。在国际学术文献中,无论论及土壤侵蚀还是土壤保持或水土保持,都是如此。
3.4.9 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应避免与自然水土流失面积重复统计,但因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与原有水土流失已不属同一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故应将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单列。
[参考文献]
[1] 杨吉华.水土保持原理与综合治理.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3] 焦居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规与标准汇编—通用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4] 焦居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规与标准汇编—法律法规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5] 水利部.全国水土流失公告. 中国水资源网,2000.
[6] 党福江.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注意事项.辽宁:《水土保持科技情报》编辑部,2004.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